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白发的期盼教案模板参考范例

编辑:sx_liujy

2016-04-11

苏教版语文高二下学期白发的期盼教案模板已经为大家分享,具体的内容请大家及时阅读本文学习。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他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班上,他跟我说,他说他这一周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了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志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后来,有一天早晨,他过马路去买豆浆,结果发生车祸了,老人死得很惨。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伤感甚至残酷。如今,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正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理由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惟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功)

陈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事实上很多老年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明确而实在的。

——(出录音)

记者:您觉得儿女怎样做才算是孝顺呢?

李先生:对老人来讲,关心关心,经常来看一看,聊一聊,在工作、生活方面怎么安排的,交流交流,就可以了。

王先生:我们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我们过生日,他们从来不忘,过母亲节给她送一盆花来。

萧女士:还送来个仪器。

王先生:啊,就是减肥的。人老了,肚子大了,送来个“咚咚咚”减肥的仪器。

方先生:我的大女儿就经常给她妈妈买东西,过礼拜天买点东西来吃,不管东西多少,我心里很高兴,就觉得她心里还有这个父母,能惦记着父母就行了。

钱先生、臧女士:钱不重要,多回家看看我们就行了。

祝先生:作为父母对孩子不能要求太严了——你必须每个礼拜天来看我,来多少次——他有工作,要出差,可能来不了,我觉得作为父母就该谅解孩子。作为孩子来说应该想着父母,经常来看看,不是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

——(笑声压混、出歌曲《常回家看看》压混)

记者:去年,这(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让一向以流行音乐不以为然的老年人着了迷。有几句歌词是这样说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说来也简单,就图个团团圆圆、就图个天伦之乐,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歌声渐隐)

(出高先生给画眉鸟洗澡的录音)

——(撩水声)

——(鸟叫声)

——(高先生:“来,快点,洗洗澡”压混)

记者:这是一位老人在给他养的画眉鸟洗澡。看着小鸟蹦蹦跳跳、唧唧喳喳,老人一脸慈爱的表情。

——(高先生:“洗澡了,凉快、凉快啊”)

记者:老人姓高,退休后,整天和鸟做伴,就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鸟叫声)本来是向我传授养鸟之道的,可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他的孙子。

——(出录音、鸟扑水声)

高先生:我呀,怎么说呢,我不想儿子,(鸟抖毛声)我想我孙子。我特别想。一小是我们两口子给弄大的,我整天抱着他玩去,下了班,累得什么似的,一见孙子,来来来,爷爷 不累,这就不累了。(鸟叫声)取乐就在这儿。

记者:问题是现在小孩学习都很紧张,又学这个,又学那个的。

高先生:那就克服呗。(鸟扑水、抖毛声)我再想也不行,也得让孩子先学习啊,我自己克服着吧,没办法。

记者:他就不能来看你了。

高先生:那哪能来啊,没时间啊,他来不了啊。为什么我养鸟啊?我孙子要是小的话,我能带他到处玩去,我就不养鸟了,拿鸟当孙子了。

(出逗鸟声、鸟叫声压混)

记者:因为和儿子一家分开住,距离又很远,所以高大爷想看孙子就有点难度。高大爷说,和他一起溜鸟的老伙伴们,情况也都跟他差不多。

社会学家李强告诉我,成年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这已经是世界范围的趋势了。

(出录音)

李强:近代社会以后,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核心家庭”,就是父母带子女、没有再上一代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从全球的发展来看,“核心家庭”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般趋势了。这意味着老年父母和他们的子女脱离开了。

(录音压混)

记者:既然是世界趋势,既然各国的老人都能接受,中国老人似乎也没有不顺应的道理。可在中国,偏偏就有这样的道理存在,那就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

(出电影《家》的片段、众人吃饭嘈杂声)

老年男人:来吧,来吧,大家都坐吧。咦,海儿怎么不上桌啊?抱上去。

众人:对,赶快抱上去,抱上去。

中年女人:是啊,四世同堂嘛!

年轻女人:今年过年是四世同堂,往后还要五世同堂呢。

(笑声、说话声压混)

记者:这是老电影《家》的片段。

年轻男人:爷爷、妈,我回来了。

老年男人:你回来了,坐吧。

(压混)

记者:这是在传统中国大家庭中最常听到的问候语。四世同堂、亲情环绕,那曾经是几十年前,以及几十年前的上千年间中国家庭的写真。而到了今天,那一切成了人们的追忆,成了包括高大爷在内的老年人心底的念想和渴望了。(电影片段中嘈杂人声渐隐)

记者:就在高大爷几个星期、几个月能看孙子一回,叮嘱儿孙们“常回家看看”的时候,有的老人,却连“常回家看看”的想法都从来不曾说出口。

——(出街头音响、摩托车启动声)

记者:我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叫吴永慧,是北京大学的退休教师。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去拜访了她。

(出音响:门铃声)

(开门声)

记者:吴老师你好。

记者:这么多花啊。

吴老师:没什么好的,都是不费事的。我烧点水。

(压混)

记者:吴老师的老伴已经去世了,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工作,她一个人住在80平米的大房子里。她说,退了休没事,每天都到学校去做实验。

(出录音)

记者:你每天都去做实验?

吴老师:当然了,不能闲着。在家没事,早上爬山、中午睡觉、晚上看电视,也没劲嘛,那还不如做实验,等于自己玩一玩。

记者:有报酬吗?

吴老师:可怜得很,一个月最多400块钱。有的人还不拿。

记者:比如说,你要是生病会告诉在美国的孩子吗?

吴老师:没有大病,我绝不会告诉孩子。有什么用呢?这不是比较实际嘛。

记者:孩子你想不想啊?

吴老师:那不认了呗。你说父母不就这样吗。她们给我寄钱,支票我都撕了,我不需要。她们的事业什么都好,我就满意了,这真是良心话。我的原则是不拖累她们。

记者:她们俩回来过几次?

吴老师:每人一次。

(录音压混)

记者:两个女儿一个出国9年,一个出国5年,她们只分别回来过一次。这期间,吴老师和女儿们的联系方式和通讯业的发展同步,从写信、打长途电话到发电子邮件,(渐出打电脑声)现在是坐在电脑前,通过IP电话直接交流。

——(出电脑接线员录音:Thank you for using dial page.电话拨号声)

吴老师:又没人接,怎么今天都没在家。

(电话嘟嘟声压混)

记者:很不巧,那个周末,两个女儿都不在家,直到我快离开的时候,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

——(电话嘟嘟声渐隐)

记者: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外面的世界一展身手。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出发了。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离乡务工,当大量的青年农民背着行囊走进城市成为打工一族时,有人用“民工潮”形容其规模之大。而他们年轻的身影后留下的,是他们日渐老去的白发爹娘和被学者们称为“空巢”了的家庭。

据统计,中国有老人的家庭中,老年人独居和身边没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占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出录音:社会学家李强)

李强:从传统的中国人的家庭来看,这个赡养模式是在农业社会形成的。人们守土为重,形成大家族,以不流动为前提。中国1949年到1979年还是以不流动为特征的。应该说,中国20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流动。现代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了。

——(录音止)

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那你的孝顺体现在哪儿呢?

陈先生:老人想吃什么给买去,如果碰见了上台阶、下台阶赶紧扶一下。

记者:你想过,你老了以后,如果你儿子这样对待你,你会满意吗?

陈先生:这个真没想过。光顾得忙活、光顾得挣钱了。我母亲八十多了,父亲也快80了,也知道他们不容易,但没时间陪着他们。

——(录音止)

记者:老人有时间想念,儿女却没时间陪伴。家庭问题专家林华给闷闷不乐的老人提供了一个思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