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5-03-12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高二语文第一单元药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标题入手导入 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 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 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震惊!凶残卑劣!愚蠢可悲! 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现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 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 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不合适。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 回到导入 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迷信则容易受骗,愚昧则不辨是非,其病根同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众,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剂良药。这服药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析小说人物,揣摩细节面描写,深入体悟小说主题。 2.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对旧制度下的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药》深刻剖露了众人物的“不幸”与“不争”的一面。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形象,写于没有正面出场,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这几个人物的分析放手给学生做,安排在后半课时。前半课时一起重点分析课文的第四节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