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3-25
数学家也好,物理学家也好,化学家也好。无论哪个人在科学领域中有建树,都必须靠语文做底蕴。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检查总结,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教学目的:依托课文介绍文化随笔的一种读法——理解文意不妨从研究例证入手,研究例证须领会作者的理论阐释,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要参与验证敢于对话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关于古代诗歌意象赏析的个例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合作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读: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概括重点段落的“内容要点”,提出“疑难问题”
2、参照助读材料,了解课文所引诗歌的概貌
必要时专门安排一教时预读
一、
导入课文
投影1: 说“木叶” 林庚
课前自读: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概括重点段落的“内容要点”,提出“疑难问题”
2、参照助读材料,了解课文所引诗歌的概貌
投影2:傅抱石中国画《湘夫人》及《九歌·湘夫人》第一段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这幅图画的是谁?谁能给大家描摹一下图中那些飘落的树叶?如果给这幅画配上几句诗,你准备给它配上那几句?
《九歌·湘夫人》第一段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公主下降啊到北边滩上,放眼远望啊使我分外惆怅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踩着白薠啊向远处盼望,相约在黄昏啊把罗帐施张鸟儿啊为何聚在蘋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在树枝上?)
“木叶”是屈原创造的一个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就对此作了精彩的解说
课前同学们已经按要求进行了自读,从上交的作业看,都完成得不错,仅疑难问题就提了300多个,古人云:“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我们有了那么多的疑问,再深入钻研,共同探讨,一定会有很大的长进当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涉及面很广,今天这节课不可能一一拿来讨论,我们不妨把探讨的重点集中在例证方面理由有二:第一,同学们所碰到的疑难相当部分跟课文所引的古诗有关,解决了这些疑难,其他问题或许可以迎刃而解;第二,《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它跟近十年来盛行的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不同,不是浓墨重彩的抒发感怀,而是冷静地讲述某种“文化知识”它跟“文化论文”也不同,它有一定的理论性,但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它旁征博引,文章的“理趣”往往就表现所引诗文及其对它们的分析阐发上因此,阅读这样的文章,从研究作者的用例入手,应该是一条便捷的路径
板书:文化随笔阅读
理解文意不妨从研究例证入手
二、课文研讨
投影3:学生提出的第一组问题
(一)研究文章用例
1、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例证繁多能删掉一两个吗?——鲍震洲、嵇慧文等
参考意见: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倒是常见的
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都简称为叶
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子独用的理由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庾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用落木非偶然,学习、创造
2、 在杜甫之前,庾信已经使用了“落木”这个词,凭什么把杜甫放在前,这不是有明星崇拜之嫌吗?——张玥、张强等
参考意见:
投影4:第二自然段中所引材料
3、 这么多诗人一再使用“木叶”这个意象是否属于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的套板反应?——吴颖、严慎强等
参考意见:要注意文中“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等表述
4、 为什么作者选用的例证集中在南北朝时期?(你认为这样选择例证好吗?)——程姼瑀、朱冠华等
参考意见:如果年代相距过远,就难以说明其传承发展关系,同时,也可能跟作者自己熟悉这些材料有关,楚辞研究、庾信研究等也是作者研究的长项
过渡:第二段其实就是为了证明古代诗人爱用“木”这个字眼儿文章很自然地导入第三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这个“木”字而具体分析“木叶”意象是从第四段开始的下面让我们先对四、五、六段的内容要点作一番筛选:作者认为“木”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投影5: 第二组问题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