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第一单元)

编辑:sx_mengxiang

2014-10-14

威廉希尔app 高中频道为各位老师准备了高中不同科目的教案以供大家参考,下面是一篇高一语文下学期教案(第一单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单元 单元概要

王 涧

一、单元编排意图

本单元注重文学欣赏,学习中外小说。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的四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涵盖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既有展示中国古代大家族生活的《林黛玉进贾府》,也有表现现代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既有塑造现代西方硬汉形象的《老人与海》,也有表现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复杂感受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四篇小说也是各有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法,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风貌。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而《祝福》则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情节曲折完整,人物相貌、语言描写入木三分。《老人与海》和《十八岁出门远行》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是重在揭示哲理,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像《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命运乖戾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苹果事件”“寻找旅店”等也都充满着象征意味。

二、课文说明

《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本文选自书中的第三回。它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必要的交代。

1.了解典型环境描写的意义。

《红楼梦》是围绕一个封建簪缨世家的兴衰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因此这个大家族就是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宁、荣两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是皇帝御笔所赐,室内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也显示了贾家的显赫地位,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的豪门贵族。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也是非寻常人家可比。随着林黛玉脚步的移动,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贾府这个大家族的气派。这是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里,他们形成了各自的性格。学习时要注意抓住特征来领会小说环境描写的意义。

2.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

除了环境描写,这一节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介绍了贾府的主要人物。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论林黛玉的生性敏感、体弱多病、美貌多情,还是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八面玲珑,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画。而他们的性格又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来体现的。如王熙凤和贾宝玉同是贾府的中心人物,他们的出场却各有千秋。王熙凤出场,作者运用的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对比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又通过服饰、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善于逢迎。而对贾宝玉,则更多地采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使黛玉心生“蠢物”印象。及至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通过他的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突出了这一人物的纯真性情与在家中特殊的地位。教学时可抓住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手法,把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点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3.注意揣摩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是母语运用的最佳典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文字精华,是后世学习语言的最佳范本之一。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又经过作家的高度提炼加工,形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其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非常富有感染力。而且其中的人物语言更是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每个人物的语言都能准确显示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形神俱备,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历来为人所称道。因此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语言,体会小说运用语言的高妙与精彩。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越是伟大的小说,内涵越是丰富与深邃,对其中人物的评价越易见仁见智。尤其对于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这样一些性格复杂、立体化的多棱角人物,人们的看法也越易多种多样。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加全面与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与精神特征,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与精神价值。

《祝福》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深厚同情。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鲁迅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可以说,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中心内容。学习鲁迅的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创作目的与思想内涵,也不妨联系以前所学过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思想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

2.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妇女一样,祥林嫂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她不幸的命运:

夫死──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转卖到山里──第二个丈夫得伤寒死去──儿子被狼吃掉──第二次来到鲁镇──处处受歧视──捐赎罪的门槛──精神崩溃──乞讨为生──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死去。

3.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出发,深入思考造成她悲剧的社会原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