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2014年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琵琶行》(人教版)

编辑:sx_mengxiang

2014-10-13

摘要:精品的高中频道为广大师生编辑了“2014年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希望在您的授课与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欢迎大家点击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谢谢您对威廉希尔app 的支持!

琵琶行 备课资源

合作与讨论

1.诗人是怎样塑造琵琶女形象的?

提示: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先是写琵琶女出场。对琵琶女的出场写作也是“千呼万唤”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来烘染,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衬出“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作足了铺垫。恰在这时,“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于是便有“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之举。但“相见”不是容易之事,琵琶女有她的难言之痛,不愿见人。

接下来写弹奏琵琶,通过对乐曲的描写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这是全诗描写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弹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仅仅是调弦定音,就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下面即围绕“有情”二字描写。可以分为八步。①起调。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②演奏神态和动作,突出“低眉”与“信手”。③指法灵活多变(抚、捻、抹、挑)。④乐曲内容。《霓裳》《六幺》,内容丰富多彩,弹奏难度也大。⑤音色与音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⑥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⑦乐曲收束的动作和声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干脆利落。⑧侧面写听众反应,给人留下隽永回味的广阔空间。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下面是对人物形象的完善与升华。用两个肖像描写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则表现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2.诗人是怎样描写音乐的?

提示:运用比喻。音乐诉诸听觉,虚渺飘忽、过耳即逝。诗人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①用象声词和双声词。“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象声词和双声词的使用,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②用衬托。用衬托手法写出了音乐产生的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3.作者是怎样坦露自我形象的?

提示:利用互补法,在故事情节的高潮中坦露自我形象,便于直接抒情,更易于感染读者。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自己的。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弊政、实行仁政而遭打击,从首都长安被贬到遥远的江西九江,心情很痛苦。琵琶女弹出哀怨的乐曲已拨动了他的心弦,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时,更激起他的感情共鸣。同命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我”的诉说,反转过来又拨动了歌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时,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又进而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全诗通过“弹奏——诉说——诉说——弹奏”来叙写,从而淡出琵琶女,现出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受的压抑。

4.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提示: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5.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1.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