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第二册《诗六首》

编辑:sx_mengxiang

2014-10-13

【摘要】在授课前做好每一课的教学计划,将能帮助老师们更加高效的传授知识,下面是“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欢迎大家进入精品的高中频道,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第二册《诗六首》

诗六首 备课资源

合作与讨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今天要学的诗歌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几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几个诗人的代表作。学习时要考虑、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诵读《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是通过哪几个字词表达了内心的悲怆感的?

提示:前两句通过“前”“后”两个字写出了俯仰古今,时间绵长,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第四句中的“独”则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全诗读来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让人认识到诗人内心的悲怆感。

2.《终南山》是山水派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他的诗被北宋诗人苏轼称为“诗中有画”。仔细读诗,如果把诗中的景物看成是一幅画,那么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提示:抓住中间两联,这首诗塑造的画面应该具有辽阔、壮丽、清幽、朦胧的特点。

3.高适的《燕歌行》在风格上是什么样的?

提示: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在风格上毫无疑问是豪放的。

4.分析《石头城》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示:诗人在写石头城时,不是直接写何其颓圮,多么荒凉,而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便烘托出石头城的没落荒凉。这样只写山水明月等景物,而六朝繁华具归乌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沉感慨也尽寓其中。诗中句句写景,然句句是情,景语即情语,没有一处景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方面的名篇,研读全诗,看看这首诗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提示:这首诗除了前六句是正面写声外,剩下的全是侧面描写,即主要通过描写李凭弹箜篌给人的感受、产生的效果来进行刻画。在其中,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皆来入诗组合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6.《锦瑟》中典故使用颇多,试讨论其在诗中起的作用。

提示:注意结合典故的意思去理解其作用。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写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说作者在听了锦瑟的哀声后,引起了无限悲泣,似乎表明了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自生自灭。即使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用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诗是诗人用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作背景,塑造了蛟人泣泪成珠的形象。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它使人怅惘又联想无穷。

“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引用这个说法从玉被掩埋这一点来说是很可悲的,从“玉生烟”这一方面来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滋味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怅惘、悲伤之情。

知识运用

唐诗鉴赏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4年沿袭这一做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用了张籍《秋思》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细节”与“情感”。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知识赏析

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人,出身富豪之家,个性放荡不羁,整天游手好闲,到了十七岁还不知读书,直到有一天跟朋友到学校游玩,才突然醒悟过来,立志发愤用功,二十四岁中进士,当过右拾遗和军队幕僚,诗风自然雄厚,慷慨豪放,深刻表现出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反对齐梁浮靡文字,主张恢复魏汉时期的朴质,为唐代诗歌开创新的里程碑。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