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5-11-08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教案,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教材分析
我们面对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在以更大的代价遭受着环境的惩罚。人类社会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解决环境问题。教材以一定的篇幅介绍了生物圈的概念、现状、保护,教材从让学生了解环境的视角阐述人类面临的危机,使学生明确了肩负的历史责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面对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只有明确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主宰人类发展的未来。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站在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角度阐述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了生物圈稳态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主线,依次介绍“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典型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中一个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来讲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生态学的意义。因此,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使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本章的主题,符合时代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
第一节 生物圈的稳态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生物圈的概念(理解);
(2)生物圈稳态能够自我维持的原因(理解);
(3)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学习生物圈的概念,理解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习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理解生物圈稳态的原因,树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
(3)通过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拯救、优化环境的意识。
3.能力方面
(1)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回答阅读提纲中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生物圈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生物圈”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统一整体,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生物圈的稳态、生物圈稳态的自我调节的基础。
(2)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本节以酸雨为例,真切地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强调了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2.难点: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在生物圈这一大范围内理解稳态的维持,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可以通过理解其中某一生态系统或某一方面稳态的维持来突破难点。
教学模式
“目标——发展”模式
流程:材料引入——掌握原理——了解现状——巩固提高
教学手段
录像、板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思路
首先以“生物圈Ⅱ号”为背景材料,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地球是人类目前惟一的家园,要保护地球。通过分析“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讨论生物圈稳态的维持,使学生明确,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发展的基础是生物圈的稳态。然后以录像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萌生环境危机的紧迫感。最后,通过讨论提出可行性建议,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重点提示
1.环境问题是每个公民都关心的问题,因为维持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每一分子的物质都离不开环境。所以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2.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深入讨论,将问题谈透,防止泛泛讨论。
教学过程
一、材料引入
以《“生物圈Ⅱ号”的终结》为背景材料,引起学生对生物圈问题的思考,并作为本课的开场白。思考以下问题:
1.“生物圈Ⅰ号”、“生物圈Ⅱ号”分别代表什么?
2.进行“生物圈Ⅱ号”实验的意义是什么?
3.设计“生物圈Ⅱ号”的原理是什么?
4.“生物圈Ⅱ号”由哪些成分组成?
5.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实验的失败?
6.实验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
通过阅读和思考,不仅使学生联想到高二所学的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已有的知识结构,而且促使学生从整个生物圈的高度重新审视生态系统的知识,将新问题与己有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
二、掌握原理
通过以上的学习、讨论,使学生明确只有生物圈的稳定,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发展,地球是我们的惟一家园。从而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
1.生物圈的概念。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主要通过阅读、讨论来解决,阅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讨论的目的在于在大脑思维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达将思维过程外显,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标签:高二生物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