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岳麓版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设计

编辑:sx_yanxf

2016-09-22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他需要我们对每天学习的新知识点及时整理,接下来由威廉希尔app 为大提供了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设计,望大家好好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下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实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魏文侯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动中逐步确立,社会的转型是在王石衰落、诸侯征战、各国纷纷变法中逐步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 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管仲改革及其影响 魏文侯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的国家。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

候。要求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历史上每一次改革,虽然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他们变革的是什么?变法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变化?

一、变法运动的背 景——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字发轫以来的第一个历史分水岭。春秋战国之前,夏商周三代文明初萌发展并臻于成熟,而支撑夏商周社会的重要 政治经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此后“百代皆行”的“秦政制”实则滥觞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总计549年(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前476年,历时295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历时254年),在社会动荡和变革之中,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我们首先来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是什么?

(一)政治上:

1、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势力的壮大。

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东周的开始。东迁后的周王室辖区不断缩小,元宗周故土尽失,以洛阳为中心的方圆600里的直辖之地后来又封赐给郑、虢等诸侯国一部分,最后能控制的土地不过方圆一二百里,根本没法和当时方圆千里的诸侯大国相比。周王室尽管保留了“天下宗主”,而实际上已与一个小诸侯国没什么区别,诸侯不朝也是自然。辖区的缩小导致了财政收入的减少,加上许多 诸侯国拒绝向周天子纳贡,使得周王室的财政十分紧张。至于个诸侯国僭越礼仪,对 抗王师,扣留周天子使臣乃至以臣召君,问鼎中原等事情更是时有发生。周王室的衰落反映了旧制度的没落,与之相对的诸侯的强大 。

诸侯王之所以强大,除了自身的实力积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运用了“尊王攘夷”策略。王室衰败使其权威地位丧失,东迁之后直接控制区域的减少和捉襟见肘的财政使周王威风不再;周天子掌控全局、局中协调各诸侯国间矛盾的局面已经是明日黄花,各诸侯国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新的权威来加以协调,同时,华夏民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纷纷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达到号令诸侯 的目的,大国争霸“霸政时期”终于到来。这一方面说明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在逐步消失,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领一方面也体现了名义上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成为诸侯大国的利用 对象,更主要的是宗法分封制所形成的传统观念还束缚着人们,违背这一观念很有可能给其他强大的诸侯国以攻击的口实。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西周初年实行的宗法分封制对巩固王室政权、协调各诸侯国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后经周公完善,在整个西周时期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原来密切的血缘关系也松散,更主要的是衰败地方周王室无力维持这种制度。而宗法分封制所衍 生出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不仅早就了一个世袭寄生的特权阶层,也造成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隔膜、封闭与对立,从而使社会缺乏上下 流动的活力,随着社会 的发展,宗法分封制瓦解也就成为必然。

(二)经济上: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小资料:

井田制: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室将土地划成“井字形”,故有井田制之称。在井田制下,“方里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当时的土地是禁止买卖和交换的。

课中思考题 :在井田制下,人民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

提示: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与私田比例为1:8,私田位于公田的周围,人民首先集体完成公田的耕作,才能与耕作私田。统治者凭借这种土地制度剥削人民。[来源:学科网]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提高,使形成私有制的因素不断增长,“公田不治”的现象经常出现,同时,“私田增多”也成为各诸侯国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井田制下的定期分配份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土地的私有也使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发生动摇,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原来 定期分配的份地逐渐变成可以世袭的私有财产,个体农民这种小土地所有者逐渐在各国出现和发展。而原来由周王室或者诸侯赏赐给卿大夫的土地,由于王室地位的衰落也逐渐成为赏赐者的私有财产,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土地私有化所侵蚀而逐渐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变化,就要求有新的政治制度与之相适应。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 呼声。

示意图: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开垦增多——“公田不治”现象增多——土地逐渐私有化

(三)思想上: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更是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知道。

问题思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制度的衰落,而战国时期则更多的表现为旧制度的彻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思考:面对这种社会的巨变,各诸侯国是如何应对的?

(四)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王纲不振,礼崩乐坏,诸侯大国争霸,小国求存,争伐连绵不断。战争空前残酷,规模也越来越大,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这种残酷战争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形势下,各诸侯国要在“争气力之世”生存并不断壮大,也只能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制度进行改革。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便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一)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西周 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主要是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的结合。劳役地租是依靠民力 去耕种公田,实物地租就是每年要向私田上的劳动者征收部分谷物。春秋时期荒地不断开垦,私田数量大增,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向国家交税。这样,拥有大量私田的人十分富裕,而依靠公田赋税的各国诸侯 收入日益减少。于是许多国家不得不改革赋税制度,增加实物税,按照实际土地多少而不是按照井田制的规定来征收赋税,这就改变了西周井田制下实物和劳役相结合的赋税制度。除了齐国外还有鲁国实行的“初税亩”,这些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