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教案 > 高一化学教案

鲁科版高一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编辑:sx_gaohm

2016-10-08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 教材分析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是应用第2章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认识物质的性质,探讨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与传统教材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它把元素化合物知识放在“从自然界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这样一个丰富的大背景下,以核心元素的特性为线索,拓宽了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富有应用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

本节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材中的开篇,以碳元素的多样性为线索,通过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碳转化的多样性、碳及其化合物应用的多样性承载相关的碳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核心概念是同素异形体。

本节教材内容框架为: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

他们正处于生理的高速发展期,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正经历着从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转轨期,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借助直观的图片、动画、演示实验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推断,使他们的认识过程从直观的体验和想象上升到理性的思维阶段。

2.2学生的学习方式

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处于积极形成阶段,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处于萌芽状态。

2.3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接触了金刚石、石墨、C6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并对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此外,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在第1章接触过。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与有机含碳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③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3.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②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③体验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作用,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的同时,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STS教育。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4.1 知识与技能上的重难点:

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4.2 过程与方法上的重难点:

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5 教学方法

展示模型、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6 设计思想

由于在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处理程度不同,有的已经包含各种碳单质,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原有认识的不足,增加和深化必要的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或者解释现象,如模拟溶洞的形成,交流研讨生活中的含碳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要落实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进而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内容为多种多样的碳单质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第二课时内容为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7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时

引入】在初中我们接触过碳,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指导阅读】 阅读P62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展示模型】 展示C60、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

设问】 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刚才的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该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已经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

1.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介绍碳原子的排列情况);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