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11-19
5. 演讲
演讲,是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在公开场合向群众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演讲通常分为专题演讲、即兴演讲两种。演讲一般由导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导言要能一下子调动听众的情绪;主体部分要全面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应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余地。
成功的演讲,一要讲题有针对性,是听者所关心的问题;二要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三要感情充沛,语言明快有鼓动力。
演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平时练习,可以先练有讲稿的演讲,再练打腹稿的演讲,最后练即兴的演讲。
? 二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我们平常就称为“作文”。写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谓“文无定法”、“人不同艺,文不同法”。但是,既然它是一种学问,也存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些意见:
1. 立意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所谓主题,不是作者在文章所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所持的观点及评价。这在记叙文里叫做中心思想,它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中心的;在议论文里叫做中心论点,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通过逻辑论证来阐明道理,以理服人。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剪材、结构、语言、表达,都要以立意为依据,受立意的约束。所以,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其决定的因素在于立意是否正确。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他强调的“意”,即立意。文章没有立意,或者立意不突出,犹如一盘散沙,一批文字的堆砌。因此,写文章时,首先要立意,这就叫“意在笔先”。有些学生往往看到题目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或者边写边立意,其结果势必混乱,不成文章。
立意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首先是“正确”,即立意必须有积极意义。有的学生写文章总认为立意正确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明显错误固然不多,似是而非的则十分普遍。例如《吃一堑,长一智》一题:立意?1 吃一堑,长一智,说明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立意?2 吃一堑就能长一智,多受挫折,多长智慧。这两个立意,初看似乎还可,仔细分析都是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立意?1 的错误,强调“在所难免”,没突出“长一智”,势必起了消极的作用;立意?2 的错误,似乎挫折越多,智慧越长,这就既忽视了挫折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又宣传了“智慧靠挫折而来”的错误观点。
立意正确,这仅仅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立意的“深”和“新”,更是文章优秀的关键。所谓“深”,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透辟的,揭示事物本质的,能使读者深受启示、深受教育的,或者能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不平凡的思想光辉的,又或者是提出了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等等。所谓“新”,就是文章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提出的观点不是人们熟知、说滥了的,而是耳目一新并能使读者产生新的感受、新的联想的。例如《谈谈武侠小说热》一题,如果立意为“武侠小说多看没意思,会产生消极作用”,或者“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等等,虽然立意是正确的,却意义一般,也谈不上新。如果立意是从武侠小说热“ 看读者的知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出“‘热’必然会转‘冷’”,这样的立意就显得深刻而有新意的。
好的立意必须鲜明、集中。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必须明朗,旗帜必须鲜明。
主题不集中、不鲜明,这是学生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有的人总想多讲些,“全面”些,结果或面面俱到说不透,或噜苏重复讲不清。意多文必乱。
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往往有这样几种:第一,动笔时立意未定,想写的内容不多,结果信手写来,头绪纷繁,主旨不清;第二,对立意把握不住,结果若即若离,有的干脆离题万里;第三,材料过多,不忍割爱,主题被材料所淹没。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
2. 选材
有一句俗话,叫做“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再高明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材料,有素材与题材两种。凡是进入作者视野并被其所意识、所采撷的生活现象,都称作素材。素材往往是感性的、零碎的、不系统的,它不能直接写进文章。题材是从素材中经过选择、加工、提炼后,可以写进文章,用来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受主题的支配,反过来为主题服务。
写作的素材都是靠作者在长期的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逐步积累起来的。鲁迅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他还说过:“对于任何事物,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这些都是极重要的经验。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班级的光荣》,同一个班级学生写,有的总感到“缺乏材料,没啥可写”,有的却材料丰富,任其剪裁。这是什么道理呢?差距在于前者不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或者对生活观察得不细、体验得不深;后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生活只停留在思考、记忆上是不够的,还要养成手勤多记的习惯,建立必要的“材料手册”、“写作笔记”。著名作家茅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在一旦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应用。这是积累材料的宝贵经验。
掌握了大量材料以后,接着就要鉴别材料,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虚假的材料剔除,将真实的材料留下。真实,是写作之本。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服人。有位身患残疾的同学在题为《我的同桌》的作文说道:“……她?同桌同学 待我胜似亲姐妹。她普通细微的一举一动却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疾病夺去了我躯体的近四分之一,可是夺不走我在集体中享有的幸福,夺不走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权利,更夺不去我胸膛中一颗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事,真挚感人。同样的题目,另一位同学写自己的一位跛腿的同桌,说他身残志不残,班级大扫除总是抢在前头,每当看到他那埋头劳动的身影时,总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这篇文章并不真实。尽管跛腿同学是有的,但大扫除并没有抢在前头,更不见作者“热泪盈眶”过,因此这样的文章不可取。
对材料仅仅鉴别真伪是不够的,因此大量的材料虽然都是真的,但有些是极平常的,有些是根本无用的。因此,对材料要严格选择,要去粗取精。
首先,要围绕主题选材。凡能突出主题、烘托主题的材料,应该选取;凡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材料,则毫不可惜地删去。
其次,要选典型的材料,即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第三,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只有新颖、生动的材料,才能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才能表现出新鲜、活跃的思想。那些人家早已用滥了陈旧材料,切忌使用。
3. 思维训练
练习写作,要进行思维训练。有发散思维,有集合思维,有求异思维,有逆向思维等等。我们平时练习,可以一个题目,多种思维,进行比较。例如:以《照相的启示》为题,可以有以下几种思维:?1 “照相”给人的是外表,不能揭示人的心灵,从而论述外表美与心灵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 “照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照。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有背后的,有仰角,有俯角,从而论述我们看社会、看生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乃至一部电影,一部小说,也应多角度的分析,不要一点论。?3 “照相”应选择最佳摄影点,才能照得最美,从而论述我们在“四化”建设中,做任何事,也应选择最佳方案,讲究效益,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才、物力的作用。?4 有的“照相”弄虚作假,欺骗他人,从而论述提倡实事求是,揭露某种虚伪、浮夸的作风。?5 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留下许多照片,反映了人的一生经历,从而论述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写下一部怎样的历史。?6 有的人喜欢照相,有的人不喜欢照相,有的喜欢在照相中突出自己,有的人总是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工作,从而论述怎样评价一个人业余爱好,或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提倡一辈子甘当“老黄牛”的精神。?7 有的照相珍贵地记录了某一个历史事实,有的照片成了某一人物的罪证,从而抒发赞颂或义愤之情。?8 有的杂志的封面尽是些卖弄风骚的“美女”,有些杂志一蜂而上健美女郎的身影,从而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问题,等等。这样的思维训练,所化的时间不太多,收到的效果却比较显著。
以上就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的“中学语文学习方法和研究”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威廉希尔app 中考频道。
标签:学习方法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