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题(2016—2017)

编辑:sx_gaohm

2016-10-17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推荐了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

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是

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

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

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2.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C.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D.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3.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B.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老

子》。

C.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

峰。

D.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

诗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卫、所不得陵府、州、县,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遇赴同宦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甚贫。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贴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

B.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

C.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

D.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卫、官相见均礼           B.因以志新宁

府吏见丁宁                   于今无会因

C.岭外乃有此人             D.帝愈怒,命戮之

作计乃尔                     枉杀之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周新冤死与他过分耿直,没有对阴险狠毒的纪纲及其手下作威作福的千户作出应有

的准备和防范是分不开的。

B.周新为官正直清廉,深得民心,名高天下,京城中许多权贵对他又恨又怕,他们诬

陷弹劾周新,置周新于死地。

C.周新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被视为“冷面寒铁”,对违法者多有弹劾,贵戚震惧,因此对

他受诬无人挺身相助。

D.明成祖偏听偏信,一时误听了锦衣卫头目的恶言中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