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同步练习

高一政治辛亥革命期末练习题精选

编辑:sx_gaohm

2016-01-18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政治辛亥革命期末练习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晚清世界历史教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晴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       B.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C.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       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

以下有关“预备立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宪政体制的转变  B.实际上是“中体西用”政治上的体现

C.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D.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提出的改革目标

“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这段歌词反映出

A. 强化君权    B.赞同立宪    C.抵制立宪    D.呼唤革命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A.维护了民族独立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目前全国共有翼王纪念亭台五座,分布于广西、四川、江西、重庆等省市。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 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C. 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 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最能说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迫切性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已相继成立         B.帝国主义侵略不断深入

C.各革命团体力量分散,起义先后失败   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所以能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其前提条件有:①都主张以革命暴力驱逐列强出中国;②孙中山享有崇高威望;③都要求用暴力推翻清王朝;④都有联合斗争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的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D.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

A.百日维新  B.武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保路运动

“黎元洪虽无革命思想,然党人以同属汉族,终必表同情于革命”。(革命党人)一进将其拥上都督的宝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排满兴汉”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B.客观上有利于稳定军心,统驭全局

C.黎元洪将向革命立场转化     D.革命高潮隐含严重危机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 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近日,一位在中国的(20世纪上半期)美国游客给家人的信被发现,信中说:“您不用担心我,我们受到的保护很好,叛乱者肯定会胜利,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所有的士兵都正在变成叛乱者。我很幸运能目睹一场真正的战争。”信中“真正的战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①都反对专制 ②都倡导主权在民 ③都强调直接民权 ④都强调权力制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   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

孙中山说:“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 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 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材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

A.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度      B.建立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主张民族独立

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间,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开启了中国现代化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解放战争

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

A.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    B.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C.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