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2016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拟真题及答案

编辑:

2016-06-06

的存在,试图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 B两项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差异,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择C项。

考点:“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点评:“新经济政策”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28.D【解析】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但要总结其实质,就得上升到哲学层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

试题分析:

考点:20世纪各国的调整和改革

点评:本题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整体上认识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调整和改革。

29.D【解析】

试题分析:布罗代尔所强调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对计划经济的利用,也是他的核心观点,因此,D项正确。

考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点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当代资本主义对此有叫清晰的认识。国家干预经济就是利用国家计划,发挥国家政权在经济发展重的宏观调控作用。而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对此问题,一直僵化,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窠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0. D【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题干中“列宁”“1921年”“方法制度”等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的;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废除了以前的余粮收集制等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并没有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经济政策下,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国家无力兴办的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故选D

考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点评:关于新经济政策,还可以考查他的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并没有随之结束,结果引起了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于是列宁等人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改为新经济政策。

31.B【解析】

试题分析: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是指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两者都是在面临危机的形势下实行,都有利于克服危机,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前者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后者强调国家的全面干预、宏观调控,因此B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点评: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一.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二.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2.D【解析】略

33.C【解析】略

34.B【解析】略

35.B【解析】略

36.A【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得出来,邓小平认为新经济政策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重视市场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的作用,故选A。B项正是苏联时期僵化的弊端所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C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37.D【解析】

试题分析:这段话说明了苏联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而与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缓慢,面包的紧缺和供应尤其说明了这点。主要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38.B【解析】

试题分析:题文中说“五年计划……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意指五年计划的存在的问题,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所以 选B。AB项不符合史实;D与题文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五年计划的问题

39.B【解析】略

40.D【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即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所以D正确,A在他统治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表述错误C不符合事实。

41.C【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故选A。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考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大,是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葬送了苏联。

4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点,A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侧重点C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B是二者共同的原因。

43.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因此C符合题意。A 、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 B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

44.D【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材料中未能得到有效反映;C项说法错误,赫鲁晓夫在1956~1964年执政,不符合本题;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造成当时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勃列日涅夫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期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农业、轻工业水平很低。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45.C二战后美国设计的金融殖民帝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所指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故C项正确;A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践组织之一,C项包含A项,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属于贸易体系,而非金融体系,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同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建立无关,故D项错误。

46.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伦敦”均为欧洲城市,“纽约”为美洲城市。故本题应选C项;“荷兰金融”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故排除A项;“英国金融”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故排除B项;“美国金融”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故排除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47.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欧盟建立的意义。关键信息: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个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由关键信息可知,欧盟的建立,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D项正确;欧盟建立前已接受关贸总协定,A项排除;欧盟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是世界一支强大的力量,但“独占大鳌头”说法错误,B项排除;C项“已经摆脱”说法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的建立

48.A【解析】略

49.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准确解读的能力。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反映了全球化对伊朗的冲击,以伊斯兰女孩为原型的萨拉娃娃代表着伊朗本土文化,用萨拉娃娃来反击芭比娃娃,体现伊朗对本土文化的坚守,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种文化的冲突,而非融合,B项错误。C项不全面。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全球化的影响与应对

5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由材料可以看出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各国在不同 的时期兴起、衰落,由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CD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全球化的影响

51.(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2分)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分)

(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分)

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4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

(2)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再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

(3)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52.(1)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分);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分);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2)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3)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1分)。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1分)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2分)

【解析】试题分析:(1)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体制多角度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会损害部分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抨击。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内容,主要从限制资本家的“自由”和损害资本家的“短期利益”等角度答题。例如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等。

(3)采用邓小平的经典话语“ 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的消极影响,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计划干预的积极作用。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的调整要与时俱进。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53.(1) 路线:①(2分)  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4分)

(2) 现象:经济全球化。(2分)   因素:新型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或科技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了发展的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4分)

(3) 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加速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制定合理对策迎接挑战。(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小问中的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故路线选择①;从文明史观来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在于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全球史观来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世界物产(或: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第(2)小问中的第一问从图中可知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部件,故这一经济现象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第二问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从物质基础(科技革命)、主要力量(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条件(国际协调机制)、和平环境(冷战结束)、体制(市场经济)、催化剂(国际金融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第(3)小问从材料三中可知对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种观点,回答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两个方面分析,同时要注意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失衡;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2)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下学期模拟真题大家仔细阅读了么,更多试题请查看【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模拟备考真题 

精编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