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6-06
3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34、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挤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36、邓小平曾经评论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史实你认为邓小平最认同的是该政策的
A.非公有制对公有制的助力作用 B.以重工业为主导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
37、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8、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39、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40、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引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4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 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4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4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44、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45、与传统殖民帝国不同,二战后的美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即金融殖民帝国,从而达到“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的目的。这一新型帝国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
A.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46、《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47、《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脱胎换骨”的含义是指
A.接受“关贸总协定” B.欧洲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C.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48、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49、1996年10月,美联社公布一条题为“伊朗对芭比娃娃的反击”的消息,消息说伊朗生产出按照伊斯兰女孩为原型并配上高雅服装、纯洁色彩的萨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及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影响。这主要反映了
A.全球化形势下伊朗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B.全球化形势下区域文明的融合和冲突
C.美国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对外输出文化
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50、“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超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其中51题目16分、52题目16分、53题18分,共50分)
51、(16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 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6分)
52、(16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 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
53、(18分)曾经,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而今,早已是一个整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指出图中的①、②、③航线哪条是哥伦布的航行路线?(2分)依据材料一的文字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生产国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促使这一现象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结合上述两种观点,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A 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殷勤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 级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突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更强调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但分封制是以血缘纽带来维系,形成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则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形成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
3.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制下,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始终不是合法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也不归其统属,所以①说 法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内阁制、军机处
4.B【解析】从材料中的“……,由是而生宗法……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知其强调的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只是表面现象,C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B项。
5.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变动频繁,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由此可见D项是正确的。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前770年至前221年,因此B不对。C 应该出现在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项。
6.A【解析】郡县制取代贵族领土领民的封建制度,从社会结构上决定了贵族阶级的消亡,同时郡县制实行后,贵族经济上完全依靠君主供养,政治上完全以君主为代表、并受到君主的严格控制,贵族的生存条件也没有了,故A为最佳选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政治转变 为官僚政治,这样就催生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C。自唐朝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只有和君主同生死、共命运的皇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的贵族整体消亡了,故行省制与贵族阶级消亡已无关联,排除D。
7.B【解析】关键信息: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的意义,即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基本格局,B项正确;ACD项都是秦朝的历史现象,但并不符合题意。
8.C【解析】前则史料阐述的是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的原因,后则材料则是解释宣政院名称的由来,不矛盾,故排除A项;材料明确提到唐朝接见吐蕃(即x藏)使者是在宜政殿,故排除B项;第一则材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职责是“军民财谷,事体繁重”,可见宣政院总理x藏的军务民政,故正确答案选C项;材料提到唐朝接见吐蕃(即x藏)使者,由此可见当时x藏并未纳入唐朝行政区划,故排除D项。
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而父兄、宗子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体现了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C符合题意,而AB与材料无关,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0.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C【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帝王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由此最符合的是宋朝。
考点: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12.A【解析】试题分析:唐朝因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权威丧失,最终出现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吸取前朝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着手削弱武将的力量,重用文官,重文轻武,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重文轻武
1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
14.B【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通判。
1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可以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的现象,依据是材料中的“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在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们们可得出政治上的“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制
16.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始创“三公九卿”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代实行集体的宰相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朝内阁被废除后朱棣设立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没有约束力,所以中央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终结。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掌握宰相的行政权,不是财权,所以C项符合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与相权之争
17.D【解析】试题分析: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初名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地处内廷,机构简单;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有官无吏,品级不高;其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8.A【解析】试题分析: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应是受当时的选官,选才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9.A【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2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1.B【解析】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动员,能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优势。
22.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23.C【解析】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中增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也体现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24.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城市"﹑"市场"﹑"商店"﹑"产品供应"﹑"物价下降"这些信息可看出 题目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题干没有涉及宏观调控和计划,故B错误。A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特点
(1)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5.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问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指导经济发展;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二者都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A项工业革命、BD项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无法体现二者的结合。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等需要掌握。
26.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知此时已经取消了余粮征集制,A.征收所有余粮和D.取消自由贸易都不符合题意 ,不能选。B.废除各种农业税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此题选C项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特点: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标签:高一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