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5-12-18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一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测试卷,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2.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 ( )
A.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它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C.它是新中国的基本外交方针 D.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B.日内瓦会议显示了中国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
C.中国参加不结盟运动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
5.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6.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8.新中国成之初,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加入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的区域国际组织,如1993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到2001年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中国总理首次访问日本,被称为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融冰之旅”。你认为要改善日中政治关系,两国不应该
A 以史为鉴,建立互信 B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C 搁置历史,求同存异 D 加强交流和了解,互信互利
1972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10.右图事件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中美关系的缓和
11. 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美国总统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请问驱使他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A.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仰 B.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美国民众的呼声
12.2006年12月18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为促成六方会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
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3.1979年1月28日~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他是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右图是1979年2月时代杂志的封面:邓来了。这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主要是因为
A.两国已消除了矛盾 B.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C.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D.两国领导人的推动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标签:高一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