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2014年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下学期)

编辑:sx_haody

2014-11-11

威廉希尔app 整理了2014年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下学期),其中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小编提醒同学们不要漏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2.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D.为了教化子孙

3.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4.《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   )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

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5.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      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

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   )

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隋唐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参知政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7.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8.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在程钜夫看来   (   )

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          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

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      D.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

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 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 皇帝观阅成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 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13.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右图是近代英国一本非常流行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主题中的某一幅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讽刺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列强观望的历史

B.讽刺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

C.讽刺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

D.讽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坐视不管

15.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政变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16.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17.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19.对于近代“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掉中国”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殖民者会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太庞大了,以我们的力量根本应付不了

B.法、俄等窥视者和我们的意志老是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协调行动

C.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都那么好战   D.清朝政府常常阳奉阴违,难以驾驭

20.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1.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22.“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