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hangjianm
2017-09-30
高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同学们尤其重要。下文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但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南,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祖国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了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怎样确立、发展的?
【背景】1、军事准备: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组织准备: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过程】1、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3)主要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
a、规定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b、规定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B、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①,采用公元纪年。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4)作用
2、发展:职能演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归纳总结〗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备选探究活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1、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党派通过议会斗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失败。
2、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义的新中国。
〖备选活动〗我国目前有哪些民主党派?
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标签:高一历史必修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