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历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编辑:sx_gaohm

2016-10-20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精品小编准备了历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48分)

(下列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后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相应位置。)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2.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

A.法家                      B.墨家

C.道家                    D.儒家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4.“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图1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图2《秦朝疆域图》      图3《元朝行省图》

A.图1至2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

B.图2至图3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

C.三幅图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D.三幅图反映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步提高

5.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6.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恰当的是(  )

A.作者在批评东汉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B.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C.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D.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7.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8.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9.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10.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

11.《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

A.限制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      D.重视监管商业

12.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13.《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14.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15.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B.《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

16.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17.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1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C.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D.灌输以农兴业的思想以“存天理”

20.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

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强机构分工

21.《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