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2014届高三历史月考试卷练习

编辑:sx_songj

2013-10-30

 【摘要】进入了高三的学习,就真正的进入了复习的阶段了,大家一定要多做题,多练手,这样高考才不会生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2014届高三历史月考试卷,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解析】考查察举制。据材料信息“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字眼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

【答案】A

2.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它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里的“它”指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考查科举制。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

【答案】D

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解析】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ABCD都科举制的影响,但与题符合的选项为B。

【答案】B

4.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科举制相关知识点,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回答,第①项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第②③项根据材料判断,说法正确。第④项说法错误,应是进士科难于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岁的人考中进士,算年轻了。

【答案】A

5.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

A.三司使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解析】北宋为加强皇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据此本题选A项。

【答案】A

6.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根据相关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错误。本题选C项,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

【答案】C

7.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解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本题B项正确。

【答案】B

8.《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

A.孝、廉的选官标准 解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中“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分析是围绕汉代人才选拔制度而产生的争论,题干中左雄建议改变察举制,而遭到张衡的反对,汉代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行选官。

【答案】A

9.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①是秦三公九卿制;②是唐三省六部制;③是汉中外朝制度 ;④是宋代。

【答案】B

10.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

A.世卿世禄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提炼观点的能力。关键信息:唐朝、皆州郡察举、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本题易错选三省六部制,此题应为考查科举制。从时间上可先排除AC项。

【答案】D

11.“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解析】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

【答案】C

12.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解析】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比较分析。注意限制词: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三省六部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其特点是分工明确,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并相互牵制,而美国民主共和制,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制衡,是民主政治制度。ACD说法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1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 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解析】考查元朝中书省。从材料中的中书“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即可判断相权得到加强,选择B项。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是否被削弱,CD则错误。

【答案】B

14.“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这两个机构分析属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

【答案】B

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宋代设置枢密院执掌军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故C项不正确。

【答案】C

16.“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文中隋朝实行的制度是( )

A.皇帝任免官吏 B.地方推选官吏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取士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和所学史实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

【答案】D

17.“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解析】 材料信息即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故选D。

【答案】D

18.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延续与发展,中正官虽有世家大族担任,但在最初确实举荐了一些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故C项错误。

【答案】C

19.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答案】B

20.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这三者比较,必须找准比较点。只有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财产等级制度取代原有的血缘等级,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万民法是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出现的,是法律能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有人,所以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所以B项是共同的作用。

【答案】B

21.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

【解析】“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

【答案】D

22.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解析】主要是考查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查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

【答案】D

23.“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成语体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的紧密结合,选择D项科举制。

【答案】D

2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解析】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D是错误的;AB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

【答案】C

25.“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战国晚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从材料““惟读惟耕”获取信息。古代人认为人生最佳的两种出世路径 :一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是耕田。通过读书可以当官,这与科举制有关,故选C。

【答案】C

26.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即设立中朝,这一措施限制的相权,加强了皇权。

【答案】D

27.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B是在汉朝,故正确。A是汉武帝时期的削弱地方权力措施,故不正确。C是宋朝,D是唐朝。

【答案】B

28.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解析】科举制重在考查经义策论不属于科技范畴故排除B项;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是自下而上故是在打破世卿世禄制故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项说法错误。故选A。

【答案】A

29.“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解析】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由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故选A。

【答案】A

3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答案】B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