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2014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测试

编辑:sx_songj

2013-10-29

 【摘要】温故而知新,大家只要做到这点,一定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4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方便同学们查看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法典》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公元前1792年属于

A.公元前18世纪初 B.公元前18世纪末 C.公元前17世纪初 D.公元前17世纪

2.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3.后人研究伯利克里,下列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伯利克里的演讲稿 B.《荷马史诗》

C.希罗多德的《历史》 D.油画《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伯利克里》

4.《梦溪笔谈》中提到“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

5.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是

A.仁义道德 B.追功逐利 C.清静无为 D.兼爱非攻

6.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 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7.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有

1)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2)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3)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4)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A.1)2)3)4) B.1)2)3) C.2)3)4) D.2)4)

8.“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完善科举程序 B.创立行省制度 C.火器名目繁多 D.形成文官制度

9. 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10.中国古代第二次大统一与第三次大统一时间相距

A.810年 B.800年 C.700年 D.690年

11.“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理解文中“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世界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12.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中国——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13.“我们很弱‚不能跑或跳。我们整天拖着重担。通过黑暗的煤矿地下道‚或整天驾着铁轮‚在工厂里团团转。”以下四项与上文现象有关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4.“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此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国

15.为研究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当时的资料,其中最可质疑的是

A.事变制造者留下的日记 B.日本媒体当时传播的照片

C.东北军将士的回忆 D.日本政府新近解密的档案

16.“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魏源 《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一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最高法院

17.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是指

A.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B.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18.“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清末新政

19.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列强从清政府处共取得通商口岸

A.15 个 B.16个 C.17 个 D.18个

20.“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引自《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1.“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反映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 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计划 D. 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22.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23.二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B.关贸总协定成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世界银行的运行

24.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指的是

A.对外开放和对内交流 B.技术革新和对内交流

C.对外开放和对内辐射 D. 管理更新和引进外资

25.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结果苏联最终在改革中解体,中国却走上了健康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 B. 中国较早摆脱苏联模式束缚

C.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D.中国经济、国力增长很快

26. 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东德政府将柏林墙定名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含义是

A. 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进攻 D. 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2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因为他提出了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致良知”

28.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下列四项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2)“立国根本,尚礼义不在技艺”

3)“师夷长技以自强” 4)“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A.1)2)3)4) B.1)2)3) C.2)3)4) D.1)3)4)

29.史学家傅斯年说:“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理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他的观点是

A. 不应该补全材料 B.不应该解释史料

C.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D. 应坚持过去之说

30.以下各项“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资本的世界性流动”,“东西文明的交汇”,对这些内容进行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全球化 B.现代化 C.资本主义化 D.殖民化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