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qinh
2011-03-22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试题检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测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了 (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2. 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导致材料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
A.程朱理学 B.宗法制度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度
3.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 ( )
①君臣关系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等级从属关系 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5.汉朝礼制规定,唯有皇帝才能用金缕玉衣。但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的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却是金缕玉衣。根据已学知识推断,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应在
( )
A.秦朝末期 B.汉朝初期 C.汉朝末期 D.东汉时期
6.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直接原因是 ( )
A.秦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C.秦要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D.秦要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统治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
A.世卿世禄制的废除
B.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
8.《汉书》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根据这段材料,我们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
A.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B.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
C.秦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D.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秦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
9.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的男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丁)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10.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1.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B.扩展疆域和势力范围
C.解决地方人浮于事的弊端
D.改变地方无权的状况
1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三种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都与世袭制相辅相成
B.地方长官都由中央任命
C.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都为后世的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13.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 )
甲: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 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14.《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说明 ( )
A.明朝的内阁实际上就是丞相
B.明朝的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5.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最能说明的是 ( )
A.皇权战胜了相权
B.皇权、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C.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D.皇权、相权的矛盾得到调和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