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ha
2012-09-04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代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本身起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因此,它具有 “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因而令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感到无从下手导致大量失分,留下很多的遗憾。例(2003年代综高考题全国卷36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参考答案:(1)115°E,41°N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2)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解析:此题难在登高点的地理坐标确定和等温线的走向描述等问题都涉及到地形对等温线的影响。解答本题时要充分地利用从代字叙述和地图中所显示的有用信息。地图所显示出的信息表明该地区应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代字中所描述的景象“寒沙衰草”应是内蒙古草原冬季的景色。
关于登高点地理坐标的分析判断,登高点地理坐标可能是长城或附近。因为根据代中的语句描述得知代字作者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太行山的背面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位置。而图中的长城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因为长城大体上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关于10℃等温线的走向,主要要求考生能从地图中看出走向的变化,结合图中给出的信息:北京在图中的相对位置。不难知道,等温线在西半段走向与太行山一致。近年高考所出现的材料解析题,大多侧重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依据这些信息去分析回答问题。也有少量考题引导考生联系教材相应点位,参照教材的表述答问题,旨在考查考生依据教材对应分析相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题更加注重将教材提供的背景知识与所列材料有机地联为一体。单凭再现教材表述或单凭解读材料都不可能得出完整、满意的答案。只有把所列材料放置在教材提供的背景中分析归纳,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解题方法:1.仔细阅读材料(包括图表)(1)阅读材料通过对材料正代部分的阅读,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事物等,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有些材料选自古代代献,其中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代课分析古代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阅读说明性代字 ①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代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②注意从主体材料(正代)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代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标签:高三地理课件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