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诗经三首》

编辑:

2015-10-29

创新题: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和括号的旧注,完成后面题目。

(1)天上碧桃和露神  (2)不向东风怨不开

(3)鞭蓉生在秋江上  (4)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此诗以芙蓉自喻也,天上碧桃、日边红杏,以此乘时得意之人借皇家雨露之恩而贵也;芙蓉生于江上方春百花开放芙蓉寂然自守不怨东风之不及我也。至秋西花摇落,秋江之芙蓉独据霜而开花,碧桃红杏可安在哉。)

(1)上边这首诗的合理顺序是(   )

A.(1)(2)(3)(4)  B. (1)(3)(4)(2)

C.(3)(4)(1)(2)  D. (1)(4)(3)(2)

(2)指出与本首诗运用修辞方法相当的一项是(  )

A.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B.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对这首诗的主题,下面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芙蓉不怨东风吹不到自己身上,据霜而开

的精神。

B.芙蓉不甘寂然,据霜而开花,笑对碧桃红杏。

C.作者以据霜芙蓉自比,表现出清高自傲的思想。

D.作者以据霜芙蓉自比,表达了不肯趋炎附势的清高思想。

答案:(1)D(可以双句押韵要求排除B;从含义看,(1)(3)是一联,由此确定D项)(2)C(比喻) (3)D(一比“据霜”,二比芙蓉不借皇家雨露之思而贵的“寂然”自守的精神。)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蒿 里 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东义士”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首领,“群凶”指董卓等。

B.“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借历史典故对“关东义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像武王伐纣、刘项灭秦一样灭掉董卓。

C.“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是说诸军貌合神离,各自观望不前。

D.“淮南”句指淮南袁绍扯旗称帝,而北方的袁术也“刻玺”,欲行废帝自立之事。

(2)下面是对这首诗思想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现了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B. 诗中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进而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C.《蒿里行》是乐府旧题,作者依旧写新辞,语言朴实,是一种写实风格。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上节写“势"多为叙述,下节写“实”多为描述。

答案:(1)D(应是淮南袁术,北方袁绍) (2)B(是一种想统一国家的愿望,并无篡位自立的野心。)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边的题目。

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乔  吉

蓬莱老树苍云,禾黍高低,狐兔纷纭。半折残碑,空余故址,总是黄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海气长昏,啼鴂声干,天地无春。

(注:丙子,元至元二年(1336)。这一年正是元军

攻占临安六十年。越,通常指江浙一带,这里应是指临安。)

(1)对这首散曲中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蓬莱,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禾黍,指庄稼。庄稼高高低低,整整齐齐,到处都是狐狸野兔等小动物,蓬莱仙境,一片生机。

B.“空余”,只剩下,“总是”到处都是。半段残碑,处处黄尘,可叹当年的仙境,只剩下一片荒凉破败的废墟。

C. 右军,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灭亡了,再也难找到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家了;西施走了,再也见不到那样的绝代佳人了。

D.鴂,音jué,杜鹃鸟,海上总是雾气沉沉的,杜鹃鸟的悲啼也听不到了,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春的气息。

(2)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怀古小令,充满了对世事苍凉的慨叹。昔盛今衰的沧桑变化,使人顿生黍离之悲。

B. 佳人不见,右军难寻,当年繁华,一去不返。曾经沧海难为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今不如昔的慨叹。

C.“海气长昏,天地无春”,结尾句子明写景物,暗刺时世,使人分明感到,这则小令不仅是在怀古,更在叹今。

D.这首小令有感慨,有悲叹,感情低回婉转,如果把它放在临安陷落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足以引起读者深深的反思。

答案;(1)A(禾黍高低,狐兔纷纭,描绘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2)B(“今不如昔”的“慨叹”的说法不妥,这首诗主要在于表现黍离之悲。)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边的题目。

桑  中①

爰采唐矣②?沫之乡矣!云谁之思③?美孟姜④矣!期我乎桑中⑤,要我乎上宫⑥,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⑦!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⑧!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平淇之上矣。

(注:①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鄘风”。②爰:疑问代词,何处。唐:蒙菜。③云:语气助词。④孟姜:女子名字。“孟”是排行老大,古代女子以排行为字。“姜”是齐国贵族的姓。下两章“孟弋”、“孟庸”同此。⑤期:等候。桑中:沫邑附近的地名;一说,桑林中;⑥上宫:沫邑附近的地方;一说,上宫即楼。⑦弋:通“姒(sì)”,是莒国的贵族。⑧庸:是卫国贵族的姓。)

(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B

A

沫之乡矣            爱采麦矣

云谁之思            沫之北矣

D

C

要我乎上宫          期我乎桑中

送我乎淇之上矣      要我乎上宫

(2)下列四句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云谁之思     B.送我乎淇之上矣

C. 期我乎桑中    D.俟我于城隅

(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①这首诗和《静女》一样,以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他与情人幽会的情景。(    )

②和《静女》一样,《桑中》也分三章,每章意思相同。但《静女》以四言为主,直陈其事,而本诗以杂言形式,直陈其事。(    )

③本诗每章前四句一问一答,点出自己所属意的对象及思念之情;其中前两句以问答起兴,引人正题,在意义上和下文联系不大。后三句回忆与情人幽会的经过,以表现双方难分难舍的深情。(    )

④本诗中的男青年同时爱恋三位大家小姐,这反映了当时已由原始的群婚制过渡到一夫多妻制。(    )

⑤这首诗之所以采用三迭连唱的形式,与歌者情感有关。他心中有一个爱恋或思慕的姑娘,因而才反复歌咏,以抒其怀。(    )

答案:(1)D(在:A,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表疑问语气/表陈述语气;C、地名/岸上)(2)C D(状语后置)(3)①√②×(《静女》各章意思不同)③√④×(三个人名中,或者只有一个是真的,或者全不是真的——他用了三个理想的大家小姐的名字,只是“代表”他心仪的一个姑娘)⑤√

18、描写刚“学语”的小孩子拿起笔在窗上写字,下面四组写法最佳的是(  )

A.学语春莺嘲,书窗秋雁剑

B.学语春莺妍,画窗起云霞

C.学语啭春莺,涂窗和暮鸦

D.学语春莺啭,涂窗秋雁斜

答案:A(“啭春莺”春莺宛转啼叫,悦耳动听;“春莺啭”等均失去比喻义;“涂”写出无章无法,符合实际;“暮鸦”,昏鸦,模糊不清,不成形态,也符合“学语”孩子的实际。)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同步练习《宇宙的未来》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作为生物的社会》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