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编辑:sx_gaohm

2016-01-06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威廉希尔app 一直陪伴您。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既曾结合在一起,融为一物(城市);也曾互相独立,或为无市之城,或为无城之市。“城”与“市”是反映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

②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与形态,是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与形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既无城,更无市。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年前后,修城之初,城墙内没有商品交换活动,没有市场。当社会组织由氏族变为家族,开始有了产品交换、商品交易和相关场所——市。此事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当国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墙垣,将商业和商人的活动限定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小区域内活动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生。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场活动跨过市垣,扩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场淹没了,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围起的那种“市”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这个被称为“市”的围墙,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在空间上城与市同大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随着企业制与雇佣制的兴起,城里市场活动的范围又跨越城墙,扩散到全社会,那种原初的“城”也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地区扩大到城墙之外,在空间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无城时,这标志市场交换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大体说,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③城与市的兴起,以及城与市关系的变化,是交换方式发展的结果。随着交换的发展,城中之市从无到有,市在城中作用从小到大,其地位从低到高,所占的空间,先是在一个被市垣围起的范围之内,继则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过城墙跑到城外,把城包围起。市从蜷缩在城的边缘到位于城的中心,由城的附属物变成城的主体。在城与市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厚厚的市垣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高高的城墙也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市的自我扩散力量是人建筑的坚固市垣和高矗城墙挡不住的,也是人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挡不住的。市场依靠自身的力量开辟前进的道路,直至成为调配资的基础。如果把历史比喻像一条长河,那么市场就是河中之水,它自然地流淌着,冲垮一切障碍,水到渠成。中国的市场经济,既不是从外国学的,也不是某个人设计出的,它是几千年市场力量自我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中国历史之中。

(选自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有删节)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起作用逐渐扩大,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B.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处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C.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占空间逐渐拓展,最终超越整个“城”的范围而扩散到全社会。

D.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具力量逐渐增强,最终超越整个“城”的实力而对其产生威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紧紧围绕“城”与“市”的概念,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城”与“市”产生时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了二者之间既分且合的独特联系。

B.第②段首先明确“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是社会关系中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之后依次剖析了城与市关系在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以论证观点。

C.第③段着重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和规律,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和外文化及政策因素无关,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形态及规律,后一部分着重阐述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文意在明确城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史上,“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后期,而“市”作为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出现在距今5 000年前后。

B.奴隶主生产方式和庄主经济都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他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塑造过“城”与“市”的形态。

C.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市”的固有范围,市在空间上与城同大时,城市合一,表明市场交换关系进入商品经济阶段。

D.从有城无市到有市无城,可以看出,“城”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开拓前行的历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负而前驱     负:背,用背驮东西

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南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 首句“丝丝”这一叠词,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其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妙处。(5分)

9. 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词人的情感?请选择其中的一种手法加以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庄子《逍遥游》)

(2)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