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中二年级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试卷(含答案)

编辑:sx_gaohm

2015-12-2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二年级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试卷,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威廉希尔app 一直陪伴您。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答案】 C(“情形几乎雷同”是说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不知“封禅之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答案】 A(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答案】 D(封禅泰山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封禅是东方儒生和滨海方士首先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注】 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后汉书·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堕:通“惰”,懈怠

B.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

C.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   视事:检查工作

D.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   祠:祭祀

【答案】 C(指“到任工作”)

5.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王丹“好施周急”的一组是(3分)()

①家累千金,隐居养志

②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

③邑聚相率,以致殷富

④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⑤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

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C(①指自己的情况③指乡里人的事⑥指处罚朋友之事)

6.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王莽篡政时期,王丹接连被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

B.陈遵为家人办丧事时,王丹送一匹缣帛过去,说是家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后露出惭愧的神色

C.王丹阻止儿子去给儿子同学父亲吊唁,只让寄些缣帛表吊唁之意,是因为王丹认为儿子交友要慎重,王丹可能认为儿子的同学不值深交

D.门客向王丹推荐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此人后犯罪,王丹因受牵连而被免职

【答案】 B(应为“友人丧亲”)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

译文:

(2)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

译文:

【答案】 (1)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

(2)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

参考译文:

王丹,字仲回,是京兆下邽人汉哀帝、汉平帝时在州郡做官王莽篡政时期,接连征召都不去家里积存了很多钱,隐居家中修养心志,乐善好施每年农忙时就把酒菜用车拉到田间,等着劳作的人经过就慰劳他们那些懒惰的人因为得不到王丹的赏赐而感到羞耻,都加倍努力自我发奋于是整个城邑大家都相互效仿,以至变得很富裕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处罚他对死去的人王丹就提供丧事所需的财物,并且亲自操办那些家里死人的,就都等着王丹给办理,乡邻们都习惯了这样做了十几年,这个地方的风化极为和谐,风俗也变得淳厚了

王丹天性正直高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家里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王丹成为好朋友,王丹拒绝不答应

正巧前将军邓禹去关中西征,缺乏军粮,王丹率领宗族献上了二千斛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后来被征聘为太子少傅

当时大司徒侯霸想跟王丹交朋友,等到王丹被征入朝时,派儿子侯昱在路上迎候侯昱在车下迎接下拜,王丹下车答礼侯昱说:“家父想跟您结交,你为什么拜谢我?”王丹说:“君房说过这话,但我没有答应他呀”

王丹的儿子有一位同学死了父亲,他家住在中山,王丹的儿子跟王丹说要去吊唁找了伴儿正要出发,王丹生气地打了他,让他寄些缣帛表示吊唁之意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王丹说:“交朋友的难处,不容易讲清楚啊!世人都称说管仲、鲍叔牙,其次则是王吉、贡禹但张耳、陈余最后兵刃相见,萧育、朱博后来也反目为仇,有始有终的好朋友实在不多见啊!”当时的人都信服他的话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地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不久王丹又被征入朝为太子太傅,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排饭莱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来一样对待他王丹后来就退休了,死于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

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8.两首诗都写夏日,诗人感觉到的夏日季候分别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5分)

答:

【答案】 寇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轻寒;苏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凉爽、充满生机

9.两首诗都写到了鸟鸣,寇诗是“燕语”,苏诗是“莺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寇诗主人公和苏诗主人公在听到鸟鸣时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6分)

答:

【答案】 寇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孤寂惆怅之情,苏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舒畅爽悦之情

从寇诗的“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正处于离愁无法排遣的时候,日暮时所闻燕语只会更添愁绪;从苏诗“夏席清”“石榴开”“树阴满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在诗歌主人公眼里,夏日是一派清凉有生机之景,睡觉醒来时又闻悦耳莺声,所以主人公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爽悦的(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所描写事物特征的把握这需要在诗句中找出关键词,找到诗中描写夏日特征的形容词,如寇诗的“轻寒”,苏诗的“清”与“明”,抓住这些词语组织答案即可第(2)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感悟从寇诗中的“离心”可知友人或者爱人远去,“无人”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感;苏诗中的“石榴开遍”描述了一片生机之景,日当午时的“树阴满地”,透露出主人公对夏日的感觉是清凉、爽快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六朝旧事随流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亭集序》)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5)《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提倡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性上提倡的论思想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

(6)19世纪30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潮,法国作家的《红与黑》可称为奠基作

【答案】 (1)绕树三匝 (2)但寒烟衰草凝绿 (3)放浪形骸之外 (4)凌万顷之茫然 (5)性善 (6)司汤达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的小说,完成(1)~(4)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③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④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⑤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⑥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讲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⑦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