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自主招生 > 自主招生动态

2014“后自主招生时代”如何应对高考

编辑:sx_haody

2014-04-11

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带来后自主招生时代如何应对高考,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将正式出台“1+5”方案,即招考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其中,改革的总体精神“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困局,逐步以学业水平考取代高考”引发了高中教育界众多师生的热议。学生们该如何准备,才能适应新的高考政策?请听听高中特级教师的对策。

尽管教育领域的改革难度不亚于经济领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敦促下,2014年注定是教育改革伤筋动骨进入深水区的一年。改革方案的总体精神是:取消文理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困局,逐步以学业水平考取代高考。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举双手赞成。

基础教育应该尽早回归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本分”上来。无论哪门学科,都无需求深求难,更不必求偏求怪,老老实实借助会考把学科知识能力之“核”教给学生,共同夯实学生知识结构的底座。至于学生个体的兴趣点和个性特长,我相信会在这个打基础的阶段逐渐自我发现,等到高等教育阶段再去发展提升;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夯实的综合素养就积淀成未来人生的底肥,提供其成长所需的养料。

随着北京率先公布高考只考语数,且增加语文分值至180分,复旦大学也传出2015年自招策略为7A+语数会考设附加题,“语文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奥数”又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个担心具有超前意识,担心的焦点不是质疑语文学科的备受关注,而是担心动机与效果的悖反。因此考试改革以后语文教什么、考什么、怎样考,确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保证改革初衷与实际效果顺利对接的关键。

以笔者之见,语文教什么、考什么应该依据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作为阅读写作的工具,字、词、句、篇(包括实用文体)语、修、逻的基础知识缺一不可,其中久违的逻辑知识必须回归高中语文教材,它与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关系重大;作为文化载体的母语学科,笔者一直以为教材本身的阅读量偏少,尤其是文言文的阅读量太少。

事实上,据我所知,所有的初、高中学校都在自发地补充拓展来自于教辅书的文言文课外篇目。这些教辅书的编选者们往往以文本的“不撞车”和“陌生化”作为选文的基本标准,所选文本愈来愈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学史上二、三、四流作家的小品文,文本的人文含量和语言规范性值得怀疑。学生费时费力阅读,汲取的并非传统文化的精粹。

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按照中国文学史的经线,集专家学者之智慧,认真严肃地选编一本符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文质兼美的国学阅读文本呢?

我常常想,语文学科性质的体现可以分学段有所侧重。例如,小学侧重于工具性,打好字词句的基本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诵读的方式形成古诗词的积累;初中则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主要掌握多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并随文接受人文教育;到了高中,语文教学要依托文化,以人文性为主,工具性为辅,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国学。学会基本的鉴赏评价的方法,初步建立文学史的概念。

因为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三分之二的学生一旦高中毕业,就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终结(不包括广义的从生活学习),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他们对于本国的文学脉络应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何不乘着高考改革的契机,按照文学史编一本国学读本呢?这个读本可以从《诗经》开始,重点为中国文史哲的源头诸子散文,有了这个读本,教和学两方面就都有了抓手。至于考试,一般考生重在常识,自招附加题则可注重理解感悟,只要题目灵活,即使语段出自这个读本又如何?如果读本确系一个高中生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通过记诵而成为人生的积淀,再等待他用一生去反刍内化,难道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有人担忧,这样的一本读本对于今天怕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会喜欢、并且有兴趣阅读吗?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都有学生喜欢,也有学生不喜欢,教材编选兼顾学生的兴趣,也仅仅是兼顾而已。读书这件事对极大多数人不是兴趣的需要,而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理性的行为,只有少数人相反。案头上有两本“依据教育部高级中学最新课程标准”台湾教育部审定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六册,其中一、二、三册为《论语》,四、五册为《孟子》,六册为《大学》《中庸》。同是炎黄子孙,同是高中生,难道台湾的学生生来就喜欢读文言文?

当然教师怎样教也大有讲究。千万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干巴巴的语言标本,要千方百计架设古代与当下之间的桥梁,让古人“活起来”,走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在古今生活的沟通中学习做人,收获生活的智慧。

与这样的语文教材配套,恐怕我们的语文试题要有全新的面目。如何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人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三者的考察,让试题有价值且有趣,是考试改革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科学态度和改革勇气、命题者的学识眼光,且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一旦会考承担了学业水平测量和高校选拔的双重功能,而我们的命题仍然被各级行政绑架,不得不因袭试题的旧制,那一定不是成功的考试改革。

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次高考改革的启示至少有三点:首先要充分认识每门学科知识能力对自己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克服急功近利心态,树立均衡发展的长远眼光;其次,在认真学习每门学科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有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专长,确定进一步深造的目标;第三,在语文学习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夯实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写作能力,一方面按照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了解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阅读名家名篇,浸润本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才会既有世界眼光又有民族情怀,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中国公民。

【物理】 从此不必再做“深挖洞”式难题偏题

王肇铭 进才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减少高考集中考试的学科科目,提高学业水平考试在高等教育招生中的作用,高考改革的形势已经或者正在影响着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尽快适应高考形势的变化,是每一个高中学生乃至教师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