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2014秋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卷(湛江一中附答案)

编辑:sx_mengxiang

2014-11-01

2014秋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卷(湛江一中附答案)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结实/结构

B.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解救/解差

C.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D.羁绊/亟待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这个功利泛滥而诗意乏善可陈的年代,诗性教育能走多远?诗性怎样才能与教育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先行者实已不易:可能的践行者更加任重道远。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诗意地耕耘,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曙光。

A.乏善可陈    B.相得益彰    C.任重道远    D.任劳任怨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C.乃系守于狱                      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6.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

B.遣从兄子季之长安           有扶危存亡之义

C.以时视事                   重以宁平公主故

D.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3分)

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4分)

⑵ 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秦爱纷奢,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子曰:“       ,        ,民免而无耻。”(《论语》)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环境美学的新视界

陈望衡 陈李波

环境美学中,自然、农村与城市环境是其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如果将它们分成环境美学的三个孤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不仅会割裂了环境美学中这三个领域的内在关联,并且会使环境美学的本意得不到应有的彰显。事实上,自然环境、农村环境与城市这三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建出我们的生活世界;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对这三种环境类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将获得研究环境美学的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自然、农村与城市这三个环境类型中,自然无疑作为基础而存在,农村与城市是以自然为基础而构建出的。人类最早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之中,人类的食物直接来源于自然;在农业生产阶段,人类的生活物资则间接地来源于自然。农村是一种文明化的自然,而所谓的田野牧歌式的美便是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紧密结合的一种人类生存环境的典例。城市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尽管封建社会也有城市,但城市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其典范形态却是在工业社会。

对自然、农业再到城市这一历时性梳理中,这三种环境类型呈一种线性发展态势:远古(原始社会),自然环境,中古(封建社会),农业环境,近现代(工业社会),城市环境。 如按人类生存环境这一线性发展的思路,显然位于发展之高端的城市理应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之范型。但,我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尴尬处境,又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呼之欲出的答案产生质疑。我们所理解的城市环境美的印象主要是密集的高楼与纵横的街道。在城市中,自然没有了地位,为了修建高楼与街道,人们将一座座高山削平,将一块块湖泊填掉,树林在城市中没有了立足之地,仅剩的可怜的行道树还不时遭到人们的摧残与砍伐;至于鸟兽、鱼类也在城市几乎绝迹。过于密集的高楼大厦、嘈杂的机器轰鸣,加之紧张的生活节奏,让人们逐渐感到城市其实并不是理想的生活场所。 究其缘由,是我们忽略了人性具有自然性与文明性两面这一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与上述所谓人类环境的线性发展相合拍。这种结果,就造成城市生态严重失衡。与此相关,由于人性中自然性的一面遭到压抑,人性出现异化。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农村环境正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理想范型,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抛弃城市而重新回到农村中生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不要忘了现今所处的是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化是历史之必然。任何希图回到以前田园牧歌般的农村生活的妄想,不仅不现实,而且有点荒谬可笑。我们要看到,城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我们要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环境,只能以城市为基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原先被城市排挤出去或仅视为城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应有的地位,从而使得人性中被压抑许久的自然性重新恢复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之下,新的城市理念——园林城市应运而生了。园林城市是一种新城市理念,一种新的城市范型。它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园林放大为整个城市,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园林。这样的城市应叫做园林城市。作为园林城市,它的特点是自然与文明兼得。它具有比较多的自然山水,植物与动物,也具有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生活设施包括华美的建筑、舒适的街道。在园林城市这一城市类型中,城市的自然性与人工性重新获得了平衡,一种在更高的层次上所实现的平衡:在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自然面前,人类便能克服了先前在自然和农村中所带有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自然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