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6-14
五所交大共育英才学分互认
主持人:确实是,郑老师所说的三个精神带我们深入地了解交大,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百年中国离不开交大人的身影。
今年刚好是交大120周年华诞,海峡两岸一共有5所交通大学,据了解交大计划今后会加强五所大学的合作,比如学分互认,也就是比如我在交大上学,大学期间我可以选择到其中另外一所交通大学去进行交换和学习,这个是已经达成协议了吗?
郑益慧:您的消息非常灵通,五所交大同宗同源,我了解到本月15号,5位校长共同签订了这个海峡两岸共育世界一流人才的项目,启动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在未来会支持海峡两岸的交大学生,通过像您所说的学分互认、学费互免等方式,还有教育资源共享等等一系列的相互的优惠,来携手共育英才。可以说进入交大,机会更多。
主持人:对,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上海交大还有机会到台湾的交大去进行交流,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交流机会。
郑益慧:对。
人才培养以品行为基石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
学生最爱交大科研环境 80%学生有科研培训经历 蝉联多届“挑战杯”冠军
学术氛围浓厚图灵奖、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来校授课和讲学
定期邀请国际政要、社会名流、企业家、政治家来校讲座 与大师一起感悟人生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交大的很多校友,据我们了解也是在120周年的时候,1947届江泽民同志给我们发来一封校庆的贺信,而且在校庆当天,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黄旭华老师在现场发表了演讲,由此可见交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知道优秀人才的培养往往是离不开一个学校的环境,请问一下郑老师,上海交大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色是怎样的?
郑益慧:关于交大的人才培养理念,实际上要追溯到上世纪初我们的老校长、国学大师、工科先驱唐文治先生,他当时给我们奠定下了到现在我们还遵循的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他当时说“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实际上以品行为基石的人才培养的理念,第一等学问,第一等事业,第一等人才的培养理念延续至今,这是我们现在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到现在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延续。
正如您所说的,刚才一个词用得非常好,叫做“教育和人才培养环境”。实际上人才的孕育需要好的环境。我特别欣赏的是交大的环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交大的育人的环境,我们就是把一批极具创新思维的老师和一批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们,让他们成天在一起,让他们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这种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产生终身受益的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这样才是交大的一个人才培养环境的写照。而这种环境其实可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在交大,你将感受到非常活跃的科技活动。活跃的科技活动到什么程度,我们每年有一千多名本科生获得国内外各种科技大奖,包括中国高校最高的科技大奖,叫“挑战杯”,交大蝉联冠军,而且把挑战杯永远留在了交大。可见一斑。
平时我们有一个非常成熟的科研培训体系,从学生刚一入学就有暑期的“科研见习港”,到二年级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PRP,一直到他自己可以立项来做科研,我们来资助,这一系列的科技活动下来,学生在交大实实在在地放飞了他自己科研的梦想。我们统计了一下,到毕业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都经历了各类的科研培训、各类的科研活动,他都在科研当中收获颇丰。而且我们在毕业生调查当中,学生最喜欢的是什么?就是交大的科研环境。之所以这样的一个环境,实际上让他们未来的能力是得到了增长。
二是我们有非常浓郁的学术氛围。你可以去看,我们每周高水平讲座不断,而且我们有像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在交大上课,不是做报告,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有像菲尔兹奖得主都来交大讲学。可以说在这里你转身可以遇见大师,同这些学术大师一起来感悟科学,这种氛围实际上是一般很难替代的,这是让你增长见识的。
标签:上海交通大学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