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23
为什么学界这么看重师生关系?
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常常把学生比作水,把导师比作船或石头,认为良性的师生关系是“水涨船高”,恶性的师生关系是“水落石出”。师生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学术传统上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学术网络上的伦理关系,也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
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总是能影响到学术史的书写。陈平原说:“学校办得好不好,不仅仅体现在导师的著述,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以及学生日后的业绩与贡献。”他还举了清华四导师的例子,认为如果《师门问学录》《师门五年记》《师门杂忆》这些回忆文字,四导师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为人熟知。
而师生之间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生态,其背后有深层的文化、制度原因。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的人际关系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对内强调团结一致,对外则一派对抗思维,费孝通先生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所以要接纳一个人进入内部,往往要借助拟血亲的关系转换和行业仪式。在行业内拜祖师、追溯传统、形成形如父子的师生关系。这些已是存在已久的秩序与观念。
这种观念的形成首先是因为中国本土的秩序观和等级观。正如《易经·序卦》所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孔子讲学图。
这套等级观和儒家的“礼”的观念相结合,就演变成了以三纲六纪和五常为规条,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为基础的人际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要和一个人,尤其是长者和尊者拉近距离,总是要求助于拟血亲关系。
在学界,将老师比作父亲由来已久。荀子的“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就将师与天、地、父并列,赋予了教师权威的地位。这是因为老师传道授业,教会了学生吃饭的本事,恩同再造。而学生也继承了老师的学问,并在此基础上将之传播下去,往大了说这是“为往圣继绝学”,往小了说这是继承老师的道统。
而这一套逻辑今天依然存在,并非全是腐朽思想作祟,而有其文化背景和现实原因。学术范式的传播和更新需要一批学者的努力,根据视野和学术能力不同,自然会产生普通学术工作者和专家、大师的分野,这便形成了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要获得更好的资源,提高自己的地位,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拉帮结派、不对称互惠的师生关系、尊老维亲等现象,无疑都是在客观的生态下不得已而做出的行为选择。
一朝学术是一朝政治一朝社会的反映,苛责无必要,抬上神坛、贡入象牙塔也无必要。
以上就是高考频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断绝狂徒:源自祖师崇拜””的全部内容,威廉希尔app 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更多相关信息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标签:中国人民大学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