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编辑:sx_gaohm

2016-05-1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威廉希尔app 一直陪伴您。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审美文化的相对独立是现代性进程的结果。如果说古代文化是由宗教——形而上学整合一体的表意象征体系的话,现代文化则是这一体系解体和不断分化的结果。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进程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它的首要特征是“去魅”,即祛除宗教——形而上学的神魅,将文化的基础还原到理性上来。所谓文化现代性就体现为文化的理性化,而文化的理性化又体现为大一统的古代文化合理地分化为“科学、道德与艺术”的三大领域。现代理性为科学、道德和艺术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原则与逻辑,从而使以艺术为核心的审美领域成为自主、自律的领域。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这样描画了审美领域独立的历史:“粗略地说,在现代艺术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不断前进的独立化的线路。首先是在文艺复兴中形成了那种完全属于美的范畴的研究对象。在18世纪的进程中,文学、美术和音乐被体制化,成了脱离宗教与宫廷生活的行为范围。最终在19世纪中期也产生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观,它已经指导着艺术家们按照‘为艺术而艺术’的意识来生产作品。这样,审美特性才得以成为坚实的信念。”

现代审美文化不仅逐渐摆脱了对宗教、政治和道德的依附,它还试图取代宗教而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救世的角色。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基督教信仰面临全面的危机,宗教神本主义不再是社会的精神基础,以“人性”信赖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然而,现代理性主义和现代感性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人性的分裂,即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这在根本上危及了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对此,席勒提出了“审美救世”的方案。在席勒看来,现代人的很多活动都导致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惟有真正的审美活动还顽强地守护着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因此,修复现代人性的唯一途径是审美教育。由于人性的修复是现代社会政治改良的基础,因此,审美教育是政治改良的根本手段。席勒的“审美救世”方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通过后者的发挥,基于审美救世想象的“审美乌托邦”使审美文化曾在19世纪以来的历史上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审美乌托邦的失望,审美文化的至高地位开始动摇,不过,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审美文化的人气指数又开始飚升了。我们知道,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它的经济形态是所谓过剩经济。过剩经济的有效运转离不开迅速而无度的消费,而审美文化正是刺激并带动这种消费的基本动力,因此,经济与审美的合谋成了消费社会商品生产的核心与秘密,也使当代审美文化成了无所不在的时尚。 (摘编自余虹《何为审美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文化的理性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祛除宗教——形而上学的神魅,这一环节将文化的基础还原到理性上来。

B.文化现代性体现为文化的理性化,而审美文化从依附宗教、政治和道德到相对独立,是伴随着古代文化的现代性进程逐渐形成的。

C.文化的理性化体现为古代文化分化为三大领域,从而促使审美领域成为自主、自律的领域,并具有以艺术为核心的特点。

D.哈贝马斯认为审美领域的独立经历三个阶段:即文艺复兴时期以美的范畴为研究对象,l8世纪审美领域被体制化和19世纪中期产生唯美艺术观。

答:C (强加因果。审美领域本来就是以艺术为核心,并非文化的理性化这一原因“促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特性能够成为坚实的信念,与l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唯美的艺术观,指导着艺术家按照‘为艺术而艺术’的意识来生产艺术产品密切相关。

B.随着审美文化的相对独立,审美特性得以成为坚实的信念,现代审美文化才逐渐摆脱对其它文化领域的依附,有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救世的角色。

C.基督教信仰的危机、宗教神本主义不再是社会的精神基础、人道主义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以及人性的分裂等这几大因素危及了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

D.席勒认为,即便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受到危胁,真正的审美活动依旧顽强地守护着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而审美教育就成为修复现代人性的唯一途径。

答:C (扩大范围。原文是“现代理性主义和现代感性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人性的分裂,即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这在根本上危及了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由此可见,“基督教信仰的危机、社会的精神基础不再是宗教神本主义、人道主义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不是“危及现代社会的人性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性的修复是现代社会政治改良的基础,审美教育是政治改良的根本手段,因而,席勒的“审美救世”方案曾在历史上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B.在当今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的人气指数飚升,因为审美文化正是刺激并带动所有消费的基本动力,经济与审美形成了相互刺激、协调发展的关系。

C.在一个过剩经济的社会,当代审美文化成了无所不在的时尚,而时尚领域的商业发展脱离不了消费者的疯狂而非理性的商品消费。

D.当今社会,经济与审美相互融合成为消费社会商品生产的核心与秘密,审美文化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事实。

答:B (“所有消费”表述有误,在文中具体指“迅速而无度的消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刑州守军,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问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J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答:C (“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标点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答:D (皇帝之死称“崩”不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答:D (“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

答: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译出大意给2分;“篡弑”“残虐”“并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篡弑”是弑君篡位;“残虐”是残害虐待;“并起”是一起起义的意思。)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答: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译出大意给2分;“夷覆”“布衣”“草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夷覆”是灭亡,这里是被消灭的意思;“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草泽”指民众中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新秋即事① 王禹傅

露莎烟竹冷凄凄,秋吹无端入客衣。鉴里鬓毛衰飒尽,日边京国信音稀。

风蝉历历和枝响,雨燕差差掠地飞。系滞不如商岭叶,解②随流水向东归。

[注]①本诗写于王禹傅因抗疏直言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期。②解:懂得、明白。

8.首联上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答:奠定情感基调。(1分)首联上句描写了露莎、烟竹、秋风等凄冷景象,呼应了题目中的“新秋”,点明了时令,(2分)烘托了凄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2分)

9.古人认为诗歌最后两联“触景伤情”。这两联是如何让人感受到诗人“触景伤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颈联描写蝉风中嘶鸣、燕雨中低飞,营造了一片萧瑟、冷清之景,让人感觉到诗人不受重用的苦闷之情(3分);尾联写商岭叶随水东归的景象,反衬自己思归而不得,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内心悲苦。(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针对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优厚的俸禄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杜甫在《登高》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表达了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心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