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5-27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以下是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高考前模拟试卷及答案,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威廉希尔app 一直陪伴您。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2、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规范了内阁机构的运作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4、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全国政协成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D.村民委员会成立
5、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并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6、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7、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美国历史上一共有3任总统遭到国会弹劾,分别是安德鲁 • 杰克逊 、尼克松和克林顿,表明 ( )
A.美国总统权力不大,只是象征
B.总统权力很大,但要受到国会和联邦法院的制约
C.美国国会不仅享有最高立法权,还有司法审判权
D.美国联邦法院享有监督总统的特权
9、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10、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11、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
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1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3、下列来自课本目录的标题,其表述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某种价值判断的是( )
A.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B.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C.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D.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4、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那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15、中国近代机器工业所走的独特发展道路是先军工,后民用,这种发展模式是( )
A.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实行的
B.在民族危急关头,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实行的
C.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实行的
D.封建统治者为镇压人民起义而实行的
16、考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下列关于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
B.基本上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主要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催化而产生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7、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18、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老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20、某学者这样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
A.排斥、抵制 B.怀疑、选择 C.顺应、理性 D.独立、自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60分。
21、(10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2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2分)这说明了什么?(2分)
(4)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1分)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
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和政府对回、壮、满等族的封建土地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帮助他们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处于农奴制和奴隶制阶段的藏、傣、彝等簇,则采用协商的办法,把土地分给人民使用;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佤、景颇等族,采取国家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群众组织合作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 ——选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城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城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城自治政策,是为了经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7•5”事件改变不了x疆民族团结的大局》
请回答:
(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较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2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进行改造的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1分)概括其主要内容。(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应做好哪些工作?(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初,中苏双方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巩固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与经济援助”。
——摘自《国际条约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宣布决心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认为:两国边境和地区之间的往来与合作是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表示愿意进一步发展两国军队之间在各个级别的友好交往,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并考虑两国承担的国际义务,进一步加强军队合作。双方表示:中俄发展军事关系和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或国家集团……”
——2004年10月《中俄联合声明》
材料三 今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这60年,是世界局势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60年;是中俄两国人民上下求索,奋发图强的60年;是中俄关系历经曲折,走向成熟的60年。
——2009年10月胡锦涛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对新中国产生的影响?(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俄关系有何新的变化?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具有哪些特点?(3分)
(3)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和新时期中俄关系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4分)
2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 【右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1分)《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包干”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4)读材料四,“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把节用当作“圣王之道”,“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节俭则倡,淫佚则亡”。
——《墨子》
材料二 今吾君战则请秆民之所重,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富者靡之,贫者为(做工)之,此百姓之怠(怡)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
——《管子》
材料三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中国宜造洋货议》(《申报》1892.01.1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墨子提倡的消费观是什么?产生这种消费观的根源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管子又持—种什么消费观?他提倡这种消费观的目的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上时代不同消费观的总体认识。(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摘编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材料四 中国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18世纪中后期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9世纪中后期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转移的机遇;20世纪中期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球村”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新大陆”的发现对该趋势的形成有何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对该现象的形成有何影响?(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什么问题?(1分)根源何在?(1分)
(4)概述中国错失前两次机遇的主要原因。(2分)
标签:高考历史模拟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