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2011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编辑:

2014-04-11

【参考答案和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48分。

24.B  汉武帝,设中朝,又叫内朝,特意从一些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特别是皇帝身边的亲信、侍从或近臣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这个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为“外朝”,被拒于核心决策之外,沦为执行机构,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5.B  唐朝长安城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A项草市分布在乡间。B项与长安城商品经济特征相符合。C项和D项均反映了市、坊分治格局被打破的特点,发生在宋代以后。故选B。

26.C   中国统治者的与人民之间和谐关系的政策,只有A、B、D三项。而C项反映了统治阶级也人民之间关系疏远,等级制度的特点。不能体现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处的和谐性。

27.B    选项反映出《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夷待访录》是我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们的作品,前两部作者都是顾炎武,第三部作者是黄宗羲,《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本人的作品。从“亭林亦复推重”反映出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也非常赞赏这本著作。所以答案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维新思想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8.A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

29.D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A错误;只从表格数据看不出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B错误;维新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错误;注意表格中工人人数的增加,可以说明D正确。

30.A   本题解答关键在于透过材料把握准确的时间信息。“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两个政权并存以及关系缓和。因此从时间、两党的关系上,本题应选A项。

31.C  ①出现在1946年,②出现在20世纪初相对论的提出。③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最早发射。④发生在1973年。故选C。

32.B   迪斯科是八十年代流行世界的舞蹈,在中国的流行恰好说明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西方影响。

33.A  ①、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坚持的原则,而③是1953年才提出,④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方针政策。故选A。

34.D   水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之所以被曝光其主要原因就来自于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而这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直接关系。

35.B  材料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二、非选择题:37分。

40.【解题指导】这是一道时政热点问题,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建立的原因、削减原因及评价。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要先依据材料信息总结欧洲福利国家的特点,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题,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要根据材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原因应从多角度分析;第(3)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先依据材料信息,说明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然后,依据自己的认识,谈谈福利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37分)(1)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6分)

原因: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4分)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得4分)③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4分)

(2)背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趋缓;全球化造成资本外流,税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等。(答出4点即得8分)

(3)现象: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答出1点2分,两点3分)

认识: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8分,任答4点即可)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37分。】

三、选作题:15分。

44.【解题指导】材料一涉及御史杨崇伊、慈禧太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维新派等力量,从他们之间的关系角度去分析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第(1)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第二问是外延式问题。第(2)题解题的关键是,袁世凯是否是引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材料一对此展开论述。第(3)题要从材料二中的著作中明确这些都属于当事人的文献资料,带有主观性。

【参考答案】(15分)(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3分)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

(2)不成立。(1分)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4分)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5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45.【解题指导】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要从材料中的“旧社会的一切桎梏”得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之一是要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第(2)题是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要从材料二中的议会斗争、武装斗争和材料三中的法律建设等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和说明。解题时,要注意审清题意。

【参考答案】(15分)(1)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分)

(2)斗争形式;①议会斗争:要求限制王权,并提出掌握政权的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对革命的领导权。(4分)②武装斗争:通过组建“新模范军”等新型军队,进行了马斯顿草原战役和纳西比战役等,打败了王军,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4分)③法律建设:运用法律手段限制王权,巩固革命成果。如《大抗议书》、《排斥案法、《人身保护法》和《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4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46.【解题指导】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要根据材料从国际格局、中国、苏联、美国、西欧、朝鲜等国家在二战后以及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概括归纳。第(2)题第一问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一看,当时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是唯美国的马首是瞻,政治上依附美国;而伊拉克战争时,西欧在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接受美国的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做法;第二问分析原因,要从世界、美国、西欧等多元因素,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分析。

【参考答案】(15分)

(1)美国和苏联“冷战”对峙;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西欧国力衰退,依附于美国;朝鲜内战爆发。(5分)

(2)变化:由依附美国与苏联对抗,到不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3分)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国际影响力减弱,西欧国家国际地位提高;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了西欧主要国家的利益。

(7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47.【解题指导】以上试题均为外延式问题。要根据教材上的有关知识作答。其中第(1)题考查唐太宗,要从生产关系调整的角度,看唐太宗的主要政绩。第(2)要从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角度答题。第(3)题要立足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共同富裕的角度答题。第(4)题要比较两人限制两极分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5分)(1)轻徭薄赋。(2分) “贞观之治”。(2分)

(2)旧三民主义提出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4分)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4分)

(4)限制两极分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3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5分。】

2011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冲刺高考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2010届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010届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