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2年文综试卷汇总 |
2012四川高考文综试卷(图片版) |
2012广东高考文综试卷B(图片版) |
2012安徽高考文综试卷(图片版) |
2012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图片版) |
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试卷(图片版) |
2012北京高考文综试卷(图片版) |
2012年高考试卷及答案专题 |
一、辛亥革命
【编者按】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并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历程,因而具有伟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但都以改朝换代或失败而告终,封建帝制依然如故。辛亥革命第一次提出了“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的口号,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潮流如钱江大潮势不可挡,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都因逆此潮流而败亡。
【考点分析】近几年文综合的高考题经常体现现代化的理念。所谓现代化,对中国而言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向。对于辛亥革命,我们可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最终我们会发现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从现代化角度审视辛亥革命
近几年文综合的高考题经常体现现代化的理念。所谓现代化,对中国而言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向。对于辛亥革命,我们可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最终我们会发现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国家政治形态、政权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化的突破——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先进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开拓了道路。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它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及“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例1.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例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例7.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将举全市之力筹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辛亥革命对我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最主要表现在
A.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经济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大大推翻了清王朝解放了生产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为以后北洋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临时政府积极推动“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等实业团体的成立,使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一次显著发展,为资产阶级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
例1.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例2.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三)、思想文化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及革命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得以普及,使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如昙花一现。思想解放造就了后来的实业救国思潮,并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条件。
(四)、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除封建教育中“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思想,实行民主共和的教育宗旨,实行男女平等教育,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五)、社会生活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颁布“剪辫令”,禁止妇女缠足,倡导新的社会风尚。
例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的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例3.社会的文明进步常见之于生活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曾兴起不缠足运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B.率先发起不缠足运动的多为女性
C.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D.“不缠足”属于女权运动的范畴
例4.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观念的影响B.政治制度的变革C.领袖的个人决策D.底层民众的呼声
例5.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二、从救亡图存、民族主义和21世纪祖国统一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的产物。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他那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务实开明的思想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先知先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无私胸怀,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他的不朽精神。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第一个喊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统一,作为他矢志终身的两大奋斗目标。他的口号,呼喊出了那个年代全体中华儿女的时代心声,也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主流民意。包括台湾同胞,尽管当时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当他们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都非常振奋,奔走相告,在台湾岛内多次发起“驱逐日寇、收复台湾”的抗日运动。因此,即使在当时媒体欠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中山先生在全体国人中具有崇高威望,也赢得了广大海内外华人的无比尊敬,使得孙中山先生在离开人世之后,始终成为人们最为怀念的世纪伟人之一,而且在国内不同党派、不同信仰的人士中,几乎毫无争议。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中山思想核心:“复兴中华、统一中国”
中山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有方向的革命领袖,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始终把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使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实现国家统一作为立国方针,并提出了“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5个统一。中山先生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他亲手绘制了“建国大纲”这一宏伟蓝图,使国人大开眼界。临终前他留下两句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着崇尚统一的传统。有识之士坚持统一,人民期盼统一,统一和强大,始终是中华民族一切爱国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统一”和“强大”这两个问题,又始终是紧密相连:强大了一定会统一,统一了必然会强大。当前,海峡两岸同胞正同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值得庆幸的是,海峡两岸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曾经硝烟弥漫的台湾海峡,现在已变成和平的海峡。尤其是2008年马英九当政后,在两岸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了两岸“三通”直航,实现了两岸全方位大交流的良性互动。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统一,既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两岸同胞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则问题。能不能统?何时可以统?这是一个客观情势决定的问题。而要不要统,想不想统,这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作为政治人物更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想当年中山先生提出“统一中国”口号时,中国还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列强在华各霸一方的局面,统一谈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含糊地提出要统一中国。结果是,“除军阀、驱列强”成为国人的一致共识,并迅速形成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所以,中山先生和所有辛亥革命的先知先觉,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
振兴中华,实现统一,符合历史潮流,也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启示。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附参考文章)
1.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最初级的形态:以“排异”为主导,即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切以本民族为依归,对其他民族采取排斥主义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是从成立兴中会,发动反满的武装起义开始的。1894年冬,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筹得一部分捐款,在他携款并带领一部分兴中会成员回国的途中,在船上,他向随行的人员做宣传鼓动说:“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这跟当时会党的反满意识是一致的。会党是由明末清初反满运动和反满思想在下层社会沉积的结果,他们的思想基本上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反清复明的思想基础是把入关主政的满人视为“异种”,不认他们是中国人,是“逆胡”,是“鞑虏”,必驱除而后可。所以,兴中会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策动广州起义,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这种反满的民族主义。我们说这种反满的民族主义是属于最初级的民族主义。它的基本观念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作为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这一时期,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核心就是排满。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十六个字中,有八个字是讲反满的民族主义。
2.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过渡形态:以民族权利为主导,即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
不过,就孙中山本人而言,同盟会成立后,他对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宣传确是花了不少的力气,他的革命目标是在推翻满清的君主专制统治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即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他曾对自己的革命同伴解释说:“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因此,他又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具有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进入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的范畴。
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最终形态: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的民族主义,这是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族主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有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表述是在追述革命历史时,仍明确坚持反满的民族主义的正当性。如在其《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中说:“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乃者义师起于武汉……民国新基,于是始奠。”
第二种表述是说,推倒满清,创立民国,民族主义已经完成。孙中山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种说法,又恰好说明,孙中山原有的民族主义,确主要是反满的民族主义。
第三种表述是“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孙中山在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民族统一的意思,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不分畛域,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他在不同场合谈到这个问题。
可见,使国内各民族合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这是孙中山的基本意思。必须注意,这个意思是在他认为民族主义的目标已达到的观念之下的一种表述。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目的已达,今后的任务只是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始觉悟到,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但仍认为民族主义目的已达到了。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达到新的高潮之时,孙中山才彻底明白,民族主义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
可见,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新觉醒与五四爱国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之前,孙中山一直全力倾注于反军阀的护法斗争。受五四运动的刺激,孙中山始充分注意到国内的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密切关系。5月6日,当孙中山刚刚得到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后,立即指示主持《民国日报》的邵力子,“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与此同时,“国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国,民气大张”的现实,也给孙中山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是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的《规约》明确恢复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从1912年宣称民族主义目标已达,到此时重新宣布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中间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孙中山基本上不谈论民族主义。在此之后,孙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义作为他的一大目标。而且其民族主义明确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谈话时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必须大家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又如,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其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这些言论表明,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一大转折:从把民族主义排除于革命目标之外,到重新确立民族主义的革命目标;从不谈反对帝国主义,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一种非常重大的转折,表明孙中山的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达到了充分成熟的发展阶段。
例1.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例2.《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例3.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