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4-06-18
2014年广西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变迁与发展
历经37载,广西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发生着巨大改变,广西在不停地尝试和探索中砥砺前行,其中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实践,还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后发展地区力行改革的典范。在全国掀起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之际,广西也在积极思考下一步往哪走、怎么走。展望改革前景,广西教育厅党组成员、招生考试院院长李清先说:“无论怎样,广西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不会模糊——必将服务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适应广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将助力广西万千学子享有公平深造的权利和多样化成才的机会。”
往回推37年,中国恢复了已消失11年的高考制度,这是我国当代最为重要的选拔性入学考试制度之一,广西百色成为全国先期恢复高考的试点地区;37年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中国快速稳妥、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改革方案呼之欲出,改革方向牵动人心。广西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改革中一直紧跟国家步伐,不断探索前行,为全国普通高校考试和招生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恢复高考从广西百色开始
当代中国高考制度的起源,与广西密不可分。不少广西人对于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经过尚知一二,但对于恢复高考有个“百色试点”却不那么了解,不知道原来在30多年前,家门口曾发生过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
1966年6月,高考制度被取消。1977年10月12日,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动和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确定将恢复高考制度。广西百色县(现百色市)率先试点。当时的百色县有1000人以上的厂矿,地貌兼具平原和山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文化等在广西都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年10月26日,高考试点工作队进驻百色,至12月6日,试点工作结束。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曾被教育部派到广西参加“百色试点”工作的杨学为同志说,“百色试点”意义重大,在恢复高考试点工作开始之初,教育部只派了他和郭锦宇同志到百色参加试点工作,其他省、市、区均未派人。百色试点探索了恢复高考考试招生工作的全套操作过程,命题、考试、评卷、录取的每一步工作进展都及时上报到教育部,教育部再根据百色的情况,将工作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指导全国各地高考工作。“百色试点”为当时全国各省恢复高考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当时教育部抓好全国高考工作提供过有益参考。1977年12月10日以后,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开始高考。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全国高考大纲在广西桂林编写完成,中国自此有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促使高中教学和大学教学完成了接轨。现在随着时代变化,高考大纲虽然进行了多次修改,但基本框架仍是1978年的。
1996年·广西率先试水高校招生远程录取
1995年以前,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都是采用现场录取模式,即由各省(市、区)高校招生考试委员会组织,在当地指定录取场所,招生高校要分别派出招生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录取。于是,每到招生季,全国各地的招生录取现场都会呈现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的场景。那时考生档案是纸质的,录取工作人员需要搬运、翻阅大量档案,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效率低、漏洞多。当年参加过现场录取的工作人员回忆道:“每天工作时间都是不固定的,有时档案数量太大,为了赶上整个批次的录取进度,只能加班,时间很紧张,压力很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1996年,广西招生考试院开始摸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招生录取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透明度,实现录取程序的科学规范,促进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当年,广西招生考试院在全国招生考试系统中率先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了高校招生录取网络管理系统,并在广西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投入运行,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4校试点进行网上远程录取。此时考生档案尚未完全实现电子化,广西招生考试院仅是把考生个人基本信息数据,通过网络远程输送给试点招生高校,高校仍派员到广西录取场所参加现场录取。
1997年,广西招生考试院进一步优化完善高校招生录取网络管理系统,扩大了远程录取和远程查询的用户数量,参加远程录取试点的高校增加至14所。
远程录取试验成功,对广西乃至全国的高校招生工作都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改革,它在我国高校招生史上第一次叩开了远程录取的大门,预示着高校每年都要派大批人员到全国各地录取新生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办法。它告诉人们,招生手段现代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1998年·广西率先探索高校招生无纸化录取
“老少边山穷”的广西,在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上,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前两年成功实现远程录取后,广西招生考试院攻坚克难、大胆创新,于1998年实现了考生档案的完全电子化。考生的全部信息均能以图像形式通过网络传输给高校,高校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审阅考生电子档案而开展录取工作,不必再派员参加现场录取。广西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实现“无纸化”投档录取的省区。
当年的录取工作,不同的高校经历着“天壤之别”:采用广西“无纸化”录取的高校招生人员,足不出户,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就完成了广西考生的档案审阅、成绩比较和名单确定工作,整个录取过程不过几个小时,包括上网费在内的所有费用不过几百元。而仍采用纸质档案录取的高校招生人员仅是路上就要花费两天功夫,经费至少要花去五六千元。广西“无纸化”录取模式的成功运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节约了人力物力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1999年,广西招生考试院在无纸化录取的基础上,又在全国首创开放式录取,不仅将考生所有信息通过网络对高校公开,也将录取状态对考生公开,即考生可通过信息平台,实时查询录取档案状态信息,使录取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广西招生考试院无纸化网上录取系统于2001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广西全面实行无纸化网上录取,大部分高校不再派员到广西录取场所。同年,广西对部分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首次实行网上填报志愿,进一步将计算机数据信息采集技术运用到录取工作中,加快推动了广西招生录取手段的现代化。
现在,普通高校招生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了无纸化网上录取,广西也已形成完善的录取工作体系。广西招生考试院每年安排二十余名录取检查工作人员,负责监督、检查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完成招生计划等情况;设立监察与咨询组、文秘宣传组、后勤保卫组、档案调配组、计划组和系统维护组等6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共同确保广西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合理有序地进行。
1999年·广西率先实行无纸化阅卷
1999年,广西招生考试院在普通高考阅卷过程中对英语科目实施计算机无纸化阅卷试验,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国内首个开展无纸化阅卷试点改革的省区。这是广西招生考试院对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又一重大贡献。
“无纸化阅卷”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为依托,以控制评分误差、提高评卷质量、实现高考公平公正为最终目的的新型阅卷模式。考生答卷被扫描后,客观题答卷(2B铅笔填涂部分)内容直接录入数据库生成成绩;主观题答卷内容形成图像,被扫描到主数据库,由评卷系统根据评卷需要对图像进行按题切割,然后随机派发给不同的评卷教师阅改。主观题评卷实行两人“双评”同一道题目模式,整个过程评卷教师无法看到考生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和另一位老师评出的分数;若两位教师的评分没有超出设定的误差值,则取两位教师的平均分;若超出了设定的误差值,服务器则会自动把这份试卷发给第三者评阅,最后取两位在设定“误差值”范围内的平均分;若第三者评阅还是超出“误差值”,则交由学科评卷组指定的骨干评卷教师进行仲裁。
广西无纸化阅卷的成功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对以控制误差为主要目的的标准化考试的一个突破性贡献,意义非同寻常。此后,该模式在全国迅速推广。2002年,广西无纸化阅卷系统通过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广西科技厅组织进行的评估和鉴定,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经过6年探索,广西于2005年实现了所有高考科目的全部网上无纸化阅卷。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提高了阅卷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阅卷模式下可能出现的意外误差,为实现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做出巨大贡献。
2002年·广西积极探索高考模式改革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辉煌的高校招生模式改革后,进入21世纪的广西招生考试工作紧扣教育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内容和方向,积极探索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高考形式改革。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2002年,广西在“3+2”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首次实行了“3+X”考试科目设置改革,科目设置为“3+12个科目组”。经过2003年和2004年的不断调整完善,2005年,广西又将考试科目设置调整为“3+小综合”。在当时条件下,实行“3+小综合”方案相对合理,既没有偏科之嫌,也留给考生更多的志愿选择余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目前,广西高考科目设置趋于稳定,继续沿用“3+小综合”模式。
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几个关键词——“分类招考”、“综合评价”等,体现了未来的一个改革趋势。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广西就曾探索性地试行过将本科和专科的考试招生分离进行的改革。这种改革探索由于当时外部环境不甚成熟而只真正进行了一年,但对广西的命题工作、考试组织工作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为全国考试招生改革提供了经验。这次改革的设想,与当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理念非常相似,其目的是通过把本科和专科的考试招生分离,改变本、专科两个不同层次考试招生使用同一考试题目的状况,使高考既有统一性又有选择性,从而更加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公平评价和平等选才。
标签:广西高考资讯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