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aody
2014-02-17
摘要:高考是决定考生以后发展的重要考试,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带来了青春期亲子沟通,供大家参考!
2008年4月21日,《学生导报》第一版发表文章,最新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从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低谷。19岁后开始较快上升。研究小组分析成因时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好于其他青少年。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优于其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由此可见,12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关键年龄,亲子关系质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孩子的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13岁是孩子产生叛逆的分水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系在全美排名前四,该系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告诉我,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13岁怀有恐惧心理。她曾听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11岁,还有两年就要13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家长说,小学时蛮乖的,现在怎么变了?
这样看来,无论国内或国外,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初中生,也就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与家长的关系成为很重要的课题,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怎样重视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这是个复杂的话题,在短短的讲座里很难讲清楚。因此,我选择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碰到的,我希望大家在故事里找到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
问题1:小学是好学生,初中怎么啦?
张小静是个很乖的小姑娘,小学时是班长、优秀学生,不仅功课好,而且管理班级井井有条,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可是,进入初中后,她的外语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大半年后,退到下游了。英语老师鼓励她,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赶上来。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真的有所好转,但一个月后,又继续后退。老师把她找来谈话,发现她学习是认真的,老师把她的所有英语作业本拿来,凡是错误的地方她都订正了,书写也很认真。老师找不到她学得不好的原因。她在老师面前只是哭,并向老师保证一定要学好外语。
但是,接着的小测验她得了30分,接着的考试55分。老师真的懵了,只得找家长一起来分析问题。
张小静的母亲到了学校,看到这种状况和吃惊。因为张小静在小学时英语是最好的学科,母亲曾给她请过做英语老师的表姐帮她提高英语,但表姐说她的英语水平很高,不需要补习。母亲放松了她的英语学习,把精力放在她相对薄弱的数学上。
老师和张小静的母亲一起分析,可是,还是找不出症结。只得请当事人自己分析。开始,张小静对自己的问题也说不清。老师帮她分析:“是自己掉以轻心?”她回答:“不是。”“为什么一次一次失败呢?”母亲插话道:“以前回家总是先做英文,现在回去总把英文放到最后完成。而且,听不到她读书、听磁带。”老师问:“你现在害怕学英语?”“是的。”“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一次次考不好?”“你听课有问题吗?”“没有。”“课后复习吗?”通过一点点的问答、分析,最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与同一寝食的另外两位同学是好朋友,但最近那两位不睬她了。她心情不好,感觉孤独,上课有时也想这个问题。
原来,学习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交友问题,好在老师细心,要不然孩子的成绩会一直往下掉。
孩子进入初中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一个暑假后,个子窜高了好多,心思也比以前复杂了。与父母的距离远了,与同龄人的距离近了。正如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当孩子孤独时,54。1%的孩子找朋友或同学,只有11。8%找家长。可见,朋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可是,朋友不理睬他了,怎么办呢?胡思乱想,造成成绩下滑。
因此,对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家长要特别留心他们的交友问题,不要总把眼光盯在分数上。
问题2:为什么父母对孩子“鞠躬尽瘁”,但他们不领情?
我的朋友王老师回家后,跟读初三的女儿说,今天碰到一位学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关心照顾,做得真好,我真是惭愧啊。女儿一听便来气,饭也不吃了。王老师觉得摸不着头脑,“我自叹不如,你生什么气?”
王老师把这件事告诉我之后,我到王老师家做客,假装无意谈起做父母的不易。王老师女儿说:“有的是家长自找的,我们已经长大了,谁要他们整天管头管脚。我不管穿什么衣服,听什么流行音乐,我妈一概反对。她再要学习人家家长无微不至照顾我,我不疯了才怪。”
原来孩子发火的原因在这里。
知道了病因,病就容易治疗了。
恰好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在新疆长大,今年暑期她跟她哥哥一起回新疆去看望母亲,嫂子也一起去。嫂子是记者,对丈夫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她就去采访了很多认识她丈夫的人,当然包括她的婆婆。我这位朋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爱孩子的一个母亲,她整整齐齐地收集了好几大本孩子的照片,整理得非常好。过了几天,朋友的母亲跟她讲,说她把这些照片都交给你嫂子了。我这位朋友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么珍贵的照片,全交给儿媳,多么可惜。母亲说了一句话:“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合适保管这些照片了。”
当这位朋友跟我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听到这句话,也非常地感动。
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关于几本相册的问题,这是一个母亲主动地与儿子“分离”,是一种正确的爱孩子的表现。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王老师听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管制孩子太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妈妈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多一些成长的空间,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问题3:该不该悄悄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我最近对上海市三所中学的1000名初中生极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学习问题成为两代人烦恼的来源。52。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考不上好高中,31。5%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找不到好工作。只有10%多的家长从不担心。孩子的前途给家长带来了心理压力,70。8%的家长认为:“处理事业比较容易”,11。7%的家长认为“当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容易”。这两者之间悬殊很明显体现了做家长的心理负担。然而,要有好的未来,要找到好的工作,在中国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唯有读书是一条保险的、可行的道路。家长与孩子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冲突多了,35%的家长说最近一次冲突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49。7%孩子认为升学是他烦恼的来源。
我采访过一位家长,他发现孩子目前的学习表现不如人意,从他的嘴里又难以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于是,悄悄到学校去问老师,与班主任谈,与学科老师谈,一个一个谈下来,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窝了一肚子的火回家了。孩子放学回来,与往常一样,放下书包,走进自己的房间,打算做功课了。这时,家长装模作样地问:“最近情况如何?”孩子说:“老样子。”“老样子是什么样子啊?”“每天都差不多呗。”“究竟怎样呢?”家长进一步追问。孩子不耐烦:“就那样吧。我要做功课了。”家长沉不住气了:“你们老师说,你上课有时讲话,前天作业还没交,老师盯着才交了。”孩子睁大眼,脸涨得通红:“你到学校去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家长一下子慌了手脚:“是你们老师请我去的,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孩子不屑地想:“说谎。”接着的情况,或者是家长把在学校了解的情况一股脑儿倒出,孩子不吭气;或者是孩子“砰”的一声关上房间门,不再理睬家长。总之,问题不仅没得到妥善解决,沟通障碍反而越来越大。
说到沟通,很多专家和媒体都要告诫家长:做孩子的朋友。我想在座的家长也会这样想:当然是做朋友拉,好朋友之间才能沟通顺畅。
但是,家长们往往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
家长们,当您与您的朋友相处时,您会偷偷地打听他们的情况,然后,又以兴师问罪的态度对待他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我要说:家长就是家长,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您的建议我可听可不听。朋友之间是两条平行线,即使偶尔相交,但仍可以不相干。家长与孩子能是这种关系吗?不能!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家长的角色、地位永远是大于孩子的。当家长想完全做孩子的朋友时,他的责任感也同时削弱了。
我这样说可能与专家的说法不太一样。从我读过的家庭教育的理论书籍、报刊杂志来看,专家们都告诫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可是,从我的观察以及我和自己孩子的相处看,我们做家长的,与孩子根本做不到平等的朋友关系。
事实上,孩子们也不愿意做家长的朋友。有孩子说,家长想要做我们的朋友,无非是想探测我们的心事罢了。因此,家长还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好家长。
回到前面的问题,家长该不该到悄悄去学校了解孩子,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您的身份是家长而不是朋友。知道问题之后,要设计方案,而不是沉不住气和盘托出。
问题4:孩子与老师产生矛盾怎么办?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读初二时,与计算机老师发生了矛盾。刚上课时,老师要求先听理论知识介绍,然后打开电脑自己操作。可是,孩子心切,悄悄把电脑打开了。老师发现后叫她关上,可是孩子很叛逆,偏不关。老师骂道:“你怎么这样变态的?”孩子的火窜上来:“你才变态呢,我开电脑怎么了,我又没有不听讲。”结果两个人在课堂上吵起来。老师让她到教室外面,不让她上课。孩子回来告诉妈妈,妈妈虽然认为老师骂人有错,但考虑到是自己的孩子先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如果袒护了孩子,以后她不听所有老师的话怎么办呢?所以,她还是维护老师的权威和利益,批评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孩子与她交流日渐稀少。
后来怎么样呢?四年以后,孩子填报大学志愿时说,她愤愤不平谈起过去的事:“我其实最喜欢的是计算机,可是,初二的那个变态老师打消了我学习的积极性。真是可惜。我的同学参加全国初中生Flash大赛,得了一等奖。可是我的计算机比她还好,只是我跟老师吵架后不学了。”
我的朋友听了之后非常后悔。如果她一开始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认同,慢慢再创造机会沟通,肯定孩子的优点,客观分析老师的不足,赢得孩子的信任。产生认同感后,其余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问题5:孩子喜欢异性同学怎么办?
在我对上海地区1000名初中生做的调查里,孩子烦恼的来源19。6%是情感问题。从家长层面看,15%的家长禁止,78。3%的家长建议现在不要交男女朋友,无一人赞同孩子交男女朋友。但是,如何建议呢?这里面有个策略问题。
下面是我女儿课题中的一段采访内容:
征得怡然同意后,我和我母亲一起采访了她的父亲(因为早恋问题是个敏感的话题,母亲觉得我自己还是孩子,不能把握,陪我去了,但整个采访过程她几乎没有插话。她认为我的事情应该自己面对)。
那是一个黄昏,太阳穿过怡然家的西窗,窗外的树影把余晖斑驳地洒落在他的脸上。这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他的语调比较平和。
以下对话中,“我”是采访者,“父”是怡然的父亲。
我:怡然的事她都跟我说了。我还想听听您的想法。
父:怡然小时候在澳洲时,是个非常出色的孩子。国外的环境与国内不一样,一回国,她首先碰到的是学习压力。在我和她妈妈的帮助下,她很快像过去一样出色。但是,交友问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我:您指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
父:都有。先是交了个成绩不好的女孩子。老师们都认为这个女生不好,可她偏偏认为很好,讲义气。好不容易分开了,又出现了男孩子。
我:您认为交男朋友更难处理?
父:(想了想)进入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心理、长大的意识越来越强。如何引导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期,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怡然与男生发的短信被她妈妈无意中发现的时候,她妈妈觉得这件事很大。当着孩子的面差点发作,被我强行制止了。后来,她妈妈到房间哭了。妈妈说:“以前无话不说,现在突然发现她有了秘密,觉得她抛弃了我们,非常伤心。”
我:您是怎么想的呢?
父:我认为,如果父母盘问孩子,反而会把事情搞遭,只能使她说谎。不如在尊重她的前提下,让她自己说出,然后提些建议。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责备她,只是一直帮她分析,哪里是不对的,哪里要改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稍不注意,他们就会觉得家里没有沟通的地方,就会到外面找朋友,通过对方的羡慕和表达,得到心里的满足。
我:如果孩子不听呢?
父:是的。怡然住读后,我们根本管不着她了,她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只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来分析。当她能主动说出情感困惑的时候,我们别提有多高兴。我们没有叫她立刻与男同学分手,而是试着从她的嘴里了解那个男生。有了能沟通的话题后,我们再灌输自己的思想。比如:你现在还是中学生,外面的世界宽广得很,如果你到了大学,发现还很喜欢他,不妨做做朋友。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而中学生毕竟太小了。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以后会遇到各种优秀的人,到大学看看也不迟啊!
我:您说得对。
父:我们双方把各自的观点都清清楚楚摆出来,至于她同意不同意我们的观点,肯定还要等段时间她才能理解。但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她会慢慢体会的。
事实证明,淡化处理是解决早恋的好办法。
我:是的。有的家庭碰到孩子早恋,家长捕风捉影,弄得满城风雨。您能够很好处理这件事,别的家庭应该借鉴您理性的处理方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不要大惊失色,捕风捉影,要淡化处理,仔细观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真挚的爱。
问题6:孩子为什么总嫌大人烦?
几乎每位家长都会碰到孩子对自己的不耐烦。为什么呢?请家长们想一想,您与孩子交流一般是什么时间呢?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基本上都在饭桌上,不仅中国,连国外也是这样。因为白天大家不见面,很忙,好像唯一的沟通时间就是晚上吃饭的这段时间。很多家长会在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学校的情况、考试情况。
事实上,饭桌时间沟通适合于家常话题,但谈论大的问题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明白,吃饭的时候如果吃得不开心,影响消化。其次,如果吃晚饭受气,还影响到孩子吃完晚饭之后做功课。至少在饭后半小时,他脑子里一定想着吃饭时你的那些话,这会干扰他。而且你知道,一边心里不痛快,一边让他做功课,一是效率不高、正确率不高,二是将学习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厌学”了。
标签:亲子沟通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