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9
放权的尺度
改革又陷怪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愿景缘何化为泡影?在反思这一轮自主招生改革如何变形扭曲,乃至沦为“小高考”时,有人认为是大学的自主性未得到充分发挥。“自主招生,是谁的自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诘问,他认为,目前我国尚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概念,因为高校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无论是“北约”,还是“华约”,抑或是“卓越联盟”,目前试行的自主招生只是给学生们增加了一个提升分值的机会。“现在高校很大一个问题是学校选不到合适的人来学习本专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比如人民大学,学理科的人大都是‘拉郎配’,选的是‘牛’,而不是本专业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顾海兵说,高校自主招生应体现的是学校的自主权,教师的自主权,目前我国140多万名高校教师,他们对自主招生的参与度太低。
中国的高校名义上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实际上还存留着诸多计划体制烙印。“学生参与了自主招生考试仍要参加高考,各地还有教育考试院,从本质上讲,我国的高校招生还带有审批性质,而不是像给企业自主经营权一样,企业具有原材料采购的自主权。政府不应该过多地介入高校的过程管理,把选人决策权还给高校,将精力放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等方面。”顾海兵指出。
将招生自主权完全交给高校,一直是高教界的呼吁,却绕不开公众对公正持续地担忧。人们担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色彩浓厚的传统社会里,转向过大乃至废除高考,将引发各种违规、舞弊、暗箱操作,从而腐蚀公平,这也是“以分数论英雄”仍有庞大支持者的主因。“这是一种有罪推定,谁说高校自主就一定引发腐败呢?从长远看,招生改革需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顾海兵说,改革的过程中的确伴生着这样一些现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学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但眼前的改革进行到何种程度,仍让制度设计者拿捏不定。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是,中国人对高考的关注度太高了。无论是对自主招生的批评,还是对高校完全自主的担忧,改革始终没有获得相对宽松从容的环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表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要落到实处,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撑。他认为,目前我们的自主招生存在短板,在人才综合选拔评价体系、院校招考队伍专业化等方面亟须补课,但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最关键的是放权放到什么程度,把过去政府包揽招生转交给各专业组织和学校。不是以考官和政府为主体,而是以学生和学校为主体。这种新的招考制度过程公开透明,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更好地满足学生意愿,这样才能破除分数迷信,回归教育本质。”储朝辉说。但目前官员希望不出问题,放权的程度影响到依法解决教改问题的持续性,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的教育改革总是会不断地绕回到原点。
总结:有关于“教育热评: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放权程度”就为您介绍完了,威廉希尔app 高考站编辑将第一时间特别整理全国各地高考信息,供大家参考!
小编推荐:
标签:高考资讯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