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教育热评: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放权程度

编辑:

2013-11-29

应试教育魔咒

“但闻楼梯响,不见人影来。”这句评语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素质教育的失望之情。

国家推行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一词分贝数最大。但无论社会关于改革的呼声如何强大,仍然很难扭转考试中心论的现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基层,素质教育成了噱头和部分学校漂亮的新衣,私底下,人们仍然以分数论英雄。

以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的中小学“减负令”为例,靠行政命令推行的减负令难以落到实处,各地在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愈发沉重的书包,无声地诉说着政策的失效。推行“减负令”,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和老师为何没有积极性?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准的标准仍然是分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谁减负谁吃亏”,政府一减负,学校或社会兴办的各种培训机构就兴奋。

“高考指挥棒在那里,单一的升学独木桥在那里,这种压力层层向下传递,甚至延伸到了末端的幼儿园,竞争的恐慌还在,有多少家长和学校敢于放下作业量,另辟蹊径呢?”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解释应试教育的坚冰难破。

当年主张废除高考的范谊,认为改革的契机来了,经过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大提高,上大学的机会和公平性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的内涵与群众期望值、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背离成为主要矛盾。他的预计似乎过于乐观,在动辄学历查三代,单位准入门槛要求“211”、“985”的当下,上学难不再是问题,矛盾进一步转化为上好学校难。

作为改革开放最重要成果之一,高考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过去的教育改革行至此处,大多绕道而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步无法绕过。

关于“偏才”、“怪才”的争论,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下,2003年,国家启动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允许国内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去发掘那些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借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状。

十年弹指一挥间,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了“北约”、“华约”、“卓越”、“京派”四大联盟,这项被委以破冰重任的改革同样遇到了瓶颈。自主招生的政策形成了新的不公平:它催生了各种潜能培训班;它“偏好”城市学生;它被指是一次劳民伤财的“小高考”,打乱中学教学计划……各种置疑声不期而至。“没有多大变化,过去大学‘掐尖’是暗中较劲,现在有了自主招生,变得半明半暗,其实还是‘掐尖’式招生。自主招生应该体现为学生和高校有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比如一个学生会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现在更多的是名校提前敲定尖子生。”石家庄某示范高中校长这样描述改革前后的变化。自主招生后,大学和某些超级中学步入了更紧密的“蜜月期”。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告诉本报记者,自主招生的高校对学生的遴选没有科学体系,还是考分数,学生无论喜不喜欢都要被“按着牛头吃草”,其结果是生源大战更为猛烈。

标签: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