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改革

储朝晖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编辑:

2014-07-19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次序

从前面对障碍和困难的分析可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同时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要解放和丰富思想,转变人性假定的工具定位。思想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当下教育上严重缺乏的。长期以来,不思想、不能思想、不会思想阻碍着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也是阻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始力量,民间如此,政府也如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假如没有思想或思想上有问题,所设计的方案和措施必然不会健全,纯粹从技术层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不全面的,也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思想润滑考试招生的每个艰难环节。

第二个层面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变革,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必须当作政府管理体制变革才是正确的定位,所要做的就是简政放权,让专业组织生长发育,并逐渐专业权力回归专业组织。

第三个层面就是要健全法治,没有健全的法治就不可能真正改革现有招生体制,要依法让政府放权从招生主角退出来,否则让考生与高校成为真正的主角就要落空。因此需要由全国人大尽快颁布《考试招生法》,明晰地规范与考试招生相关的各方主体的社会责任和权力边界,否则社会化的考试就缺少保障和依据,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也很难开展。最终建立自主、专业、公开透明、公正的考试招生体系。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必须先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着手改变这一制度的管理系统,然后在逐渐完善专业程序,提高专业水平;如不改变整个系统,改革就只会成为一场无效的折腾。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上,要从各因素的制约关系出发,选择时机,改必须改的内容。为此,对时下讨论的各种与高考相关的各方面改革内容尽心以下分类。

属于边缘部分的改革: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各科分值的变化、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招生指标分配,这些内容政府发一个文件就能变,但无论在这些方面怎么改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下高考招生制度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的非专业性,政府发文难以满足各方面需要,会遗留多种问题。

属于专业范畴的内容: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科目改革、分值调整。这些问题不是政府部门的事,不能仅仅靠发文件,专业评价的改进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前提是需要行政权力让度空间,让各大学和中学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建立自己的专业团队,自主探索,提出本校招生要求,明确考生要提交哪些成绩、材料,而社会考试机构则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提供考试评价服务,有统一的知识能力测试,也有学科水平测试,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申请的学校要求,自主选择参加那些测试,这样的考试和招生,才能让基础教育真正摆脱应试。在考试招生主体没有从行政部门转向专业组织的时候希望实现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分离就是水中捞月,永远不可能有正果。

属于政府管理范畴的改革:建立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它是与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相关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一部分。需要现实与长远兼顾,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现有高考制度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考招生制度急需改革的主要领域是:行政包揽、计划体制、集中录取。如果不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他方面的所谓改革都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躁动。

改变行政包揽、计划体制、集中录取后,就是要让高校成为招生主体负起责任。对此人们的担心是用什么机制来保障权力运行公平公正?一要靠程序设计的专业,每个学校要在招生章程里明确招生程序和各种标准,尽可能排除一切非专业的干扰;二是公开,学生通过什么途径进来的、各项考试和测试的成绩以及所有不涉及隐私的信息都要公开;三是明确责权边界,学校内部的招生要明确学科到学院再到学校层级的招生权限和责任,建立内部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四是建立常规的外部监督,包括建立政府对高校招生的监督问责和招生违规举报查处制度,保障家长和考生的监督权行使。

此外,可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考试招生服务平台,各招生高校以平等身份加入,消除招生分批次或招生有特权的现象,这才是招生体制全面改革而不再是为少数高校开小灶的改革,就是以招生为核心、高校为主体的改革,高校不必过分看重行政权力的制约,有了可靠的考试和信息我就用,没有我还可以自己考。

对于时下争议较多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明确它在改革进程中的位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高招录取的铁律是否要打破?这个问题应该在各校自主招生后由各校的专业团队决定考试分数在本校的录取中占多大的权重。在世界各国,高端学校学业成绩的分值所占的权重小,低端高校仅凭学业成绩就可录取,不宜采取按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它的弊端是很多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好奇,忘记了学习的初衷。

真正的社会化考试何时进行?惟有行政主体退出之后才能进行,社会化考试是由独立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由招生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考试,这一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而是客观评价,学生可用这一成绩去申请大学,高校将它作为录取的参考,而不是唯一的依据。也就是说,只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评价才可能成为社会化考试,只要高校依旧集中录取,社会化考试就不可能推进。

一年多考何时才能推进?必须在政府推出高考招生,不再集中录取后才能实质推行,否则最多从以前“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减少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但却大大增加考试成本和考生负担,将“斩首”变“凌迟”,越来越多的人以考上北大清华为目标不断地多考。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何时能够实现学生与学校“多投多录,双向选择”的互选?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全国高校和考生同一批次在网上互通式地双向选择的技术可能性。高校专业团队要发现那些有思想、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人,就要获取学生分数以外的更多信息,这背后依然是一个学校自主权和学生自主权的问题,在这些权力集中于行政部门手中的情况下,就不可能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学生“学”有所选、大学“教”有所选。

再就是是否需要试点而后推广的问题。是否要试点是与改什么直接相关的问题,在专业方面的改变确实需要试点;而在政府把考试招生的自主权力还个专业组织和学校这上面是不需要任何和视点的,所需要的是政府的智慧和决心,系统的顶层设计,一步到位的实施。

还有人认为:理想的多元录取模式必须完善以下三个制度基础上才能进行[7]: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其上升为国家考试;二是完善统一高考科目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自主面试制度,特别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要做到真实、可信。这依然是专业先于行政的改革思路,正好把问题倒过来了。因为在行政主导下就无从建立这样成熟的专业机制,高校自主招生就是需要将高校采信学生哪些信息、哪个机构评价学生的信息的权利还给各高校的专业团队。

从次序上说,依据现有高是招生制度的病理和现状,要分清专业的问题和行政问题,不要把个性化的专业问题搅合到整个招生制度改革层面谈,而应把他们当作各地、各校专业招生团队的自主决定空间。而多方面的改革最后都集中政府做什么和如何做,如果继续保留行政主体的计划集中录取制度,社会化、一年多考、其他科目计等级,都很难起到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会滋生出新的更复杂的问题来。学生的压力、焦虑非但不能减轻,反而会增加。只有打破政府主导的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所以必须先启动与考试招生相关的政府管理改革,专业的改进才有可能的空间深入进行,不可能寄希望于政府设计出一套专业的程序。1922年新学制建立与课程标准的起草的历史都说明,非专业的政府组织僭越了专业的权力,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改革。

综上所说,评价高考招生优劣的最终依据是什么?是学生能否成才。高考招生改革的关键是体制改革,政府应肩负起改变高考招生制度的责任,必须从高考招生中退出。对中华民族前途充满期望的人要肩负起改变的责任,大处着眼,不被眼前的利益绊住脚步;从小处着手,做细点,让变革逐渐积累,将高考招生改革与学生发展、教师使命与国家战略合而为一,以积极态度,稳步前进,不走极端,不走过场,才能到达改革的彼岸。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改革!

标签:高考改革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