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xf
2016-06-24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威廉希尔app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动能和势能说课稿范例,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太严密,但比较通俗、易懂。
(二)探索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将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从学生的各种方法中找出同类,进行归纳概括。
(一)动能
1、动手探究:手能推动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手也具有能量。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有几种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
[同学交流]: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或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归纳: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4、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同学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演示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课本115页“想想议议”。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标签:物理说课稿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