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的桂花雨教学计划范文

编辑:sx_zhanglz

2016-09-14

为了保证上课质量,课前准备一份教学计划是教师的职责。本篇为老师们提供七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的桂花雨教学计划,欢迎老师们参考!

【教学构想】

散文重“情”,本文也毫不例外地具有这个特点,如何让学生深切领会文章中浓郁的思乡之情呢?最好途径当然就是读了(教师在此之前要通过引言的方式实现学生一定程度上的体验调动),诚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不是真的要读上百遍,才能够理解文意?——这样的效率当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了。我们就要学会高效地进行阅读。其中的“钥匙”之一就是把握主旨来进行阅读,或者自己归纳,或者是找到中心句(“文眼”)。显然,“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就是“文眼”——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第二个特点,并是不每篇文章都有无需读者刻意概括而直接由其自身提出的中心句。抓住它,以此为依据来体会阅读文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介绍高效的读书方法就自然成为了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说学生的特点。这个年龄的学生,首先是具有此阶段有的较强的感性思维能力,从而对色彩、构图往往比较敏感的特点,相对应的是,他们也有着理性抽象思维薄弱的不足,那,我们在重抽象问题的设置上,为什么不能扬长避短?——通过步骤的细化,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从而克服不足,取得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对文中“桂花雨”内涵的概括的问题设置中,我有心地对其采取了分步骤的方法。这好比,消化力太弱的人,一口当然吃不下一整个烧饼,但你却可能把它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来吃,虽然慢点,但目的却也能达到了。

其次,他们因为是初生的牛犊,往往有着不怕虎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的东西也容易产生质疑。你可以说他们肤浅,无知,但谁又能否定,他们因为无知而无畏的同时,容易跳出约定俗成的窠臼,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能从旧的命题中提炼出新质了?由此,我设置了从当下猜想“乡愁”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题,看看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了。事实证明,他们的表现确实让我很惊喜。在问题的争论中,有关“乡愁”的内涵核心得以了延续甚至强化。

综上所述,本文具有的两个特点——重情感和有“文眼”——让我在教法上注重“读”,同时也介绍了联系文旨,尤其是联系“文眼”来提高阅读效率的读书方法;而学生所具有的两个特点,一是感性思维强,而理性思维弱,二是敢于质疑的精神,前者使我注意问题设置的步骤化,后者使我重视对文章的当下思考,设置了这样一道课下思考题:对未来时的“乡愁”的猜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并以此来带动自己的阅读,提高效率的阅读方法。

2.强化分析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

3.学会挖掘文章内涵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4.拓展学习和在新语境中对问题的重新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并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3.学会用圈点评注方法来阅读本文。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它比较其他文体(除诗歌外),更注重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学会抓关键句尤其是中心句(“文眼”)的重要性,并由此来确定文中的菁华部分和分析、再创造文中的人物,前者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其后创造性复述的学习板块,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后者的设置除了前者的功能外,也与琦君散文的独特风格——“散文的小说化”——密切相关。最后,尝试从当代人的角度来重新来审视传统的“乡愁”主题,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思考的现实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乡愁”,顾名思义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带来的忧愁,它是人类生活、文学永久性题之一。你们有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吗?

2.解题:乡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出差、异地求学或者工作、旅游,也有政治因素,如政权的更替,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大批的大陆人迁徙到台湾省,他们的大部分青少年时光都留在了祖国大陆,与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一般的离别不同,他们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甚至就是一辈子!骨肉分离,隔海相望,这种“乡愁”该有多么的强烈呀!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来感受台湾作家琦君的乡愁吧!

思考一: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需要的,但这篇与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课文,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和背景。虽然学生的经历和所属的时代与当时大不一样,但如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回忆或者是特定的历史语境的设置——对于进入课文的诗意世界,都是不可缺少的。虽然从教学设置上来看,对学生体验的两次调动会多少显得重复拖沓,但我以为,在两次体验调动中,学生的体验绝非机械重复,而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只是,在时间上,教师要懂得控制得当。

3.指导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并以此作为阅读好文章的钥匙,揣摩人物的语气和阅读情感的流变。

明确: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来阅读本文,较满无目的的朗读,其差别好比拿一件大衣,前者是从衣领抓起,“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后者却是从袖子抓起,拖泥带水。这样的浓郁“乡愁”,使得文章中最精彩的“摇花乐”部分和文章最后的那句“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都奠定了深情的基调,语速自然都会放慢了。当然,在总的情感格调中,不同人物的言语语气也会有差异,大人小孩都喜欢“摇花乐”,但前者更多是从物质的收成方面出发,难免语气中会有担忧;后者却更多地是从孩子亲近大自然的美好天性出发,在孩子极度快乐的叫喊声中,语气要略有些夸张。

4.探寻文章中优美之处,用圈点批注法来解读,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你心目中,他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

明确:父亲是儒雅温和的,如他爱养花和作诗,体现了他的修养和书生本色,而教我识花的童年细节,更展示了我与父亲间浓浓的父女情;母亲是敦厚慈祥的,她对乡亲富有人情味的牵挂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合着桂花的清香淡雅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思考二: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一种别样风格,本文也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点——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再创造,对于文章主旨的深化理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立足课文来回答问题,忌讳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

6.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