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计划格式

编辑:sx_zhanglz

2016-09-22

威廉希尔app 编辑了七年级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计划,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特长。

3. 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整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分析理解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过程与方法:收集儒、道、法等各派代表人物学说的资料,加以了解并学以致用,讨论班级建设中你认为利用那家观点最实用,并在辩驳中相互学习对方思想的方法。在留言板上谈谈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学派,对这一学派的思想的认识和欣赏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内驱力,积累知识,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思想文化史教学内容,春秋与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与政治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各朝统治阶级进行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德 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教材的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

的主要史实”的规定。《课程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

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

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

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略讲墨家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略讲。提一下即可,而儒、法、道三家要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其主张。并在辩论中学以致用。

3、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后置于课文结束小结处、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且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放到最后反思归纳更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认识更能深刻,再者,我的导入新课是从视频于丹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体会入手,就直接导入孔子及诸子百家的学习,最后归纳原因,结合当今变革及百家讲坛思想的活跃对学生提出思想教育更有现实意义。使全课得到升华,首尾照应。

教学准备:1、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

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2、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视频录像资料。网上博采众家之长

教与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质疑、辩论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百家讲坛:于丹读《论语》心得体会

师设疑:视频中主讲人是谁?讲的内容是那部书?你对这部书知道

多少?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