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jixia
2015-09-24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年级新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设想】
1、课文的背景材料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注解外,教师要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课件,以备学习时交流之用。
2、课文内涵非常丰厚,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它还包含着中国人中的一部分的确早已“失掉”它和另一部分自古就有自信力(不存在“失掉”的问题),以及只有后者才能反映整体本质等复杂内容。估计初三的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3、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驳论,不同于常规的议论文。按部就班的分析难有好的效果,可尝试采用洋思经验“先学后教”“自学、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反驳艺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学习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2、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3、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观点的,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及程序】
1、查议论文常识。(2分钟)
2、出示课件,了解背景,揭题,围题质疑,确立目标。(5分钟)
3、自主读书,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络。(15分钟)
4、质疑问难,合作释疑。(10分钟)
5、课堂检测,了解学情。(13分钟)
【学习过程】
一、查议论文常识
1、论文的论证方式可分为哪两类?
2、驳论可从那三方面入手?
二、出示课件,了解背景,揭题,围题质疑,确立目标
1、出示课件,了解背景:
⑴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史本来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失败史、屈辱史,“九·一八”事变更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大公报》上那些代表性的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失败心理,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捕捉住这一论调进行深入剖析,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⑵《大公报》:课文批驳的论点出自《大公报》社论,对此,课文已作注解;但《大公报》是怎样一份报纸却未加说明。以前有的分析文章认为《大公报》是国民党的喉舌,发表此社论是为反动政府开脱罪责,看来提得过分。《大公报》是“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报纸,并非国民党直接控制。被课文所批驳的这一论点在当时的群众中也确有一定的市场。
标签:语文教学计划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