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集(三)

编辑:

2014-12-23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板书设计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集(三)

教学反思

一、学习外国诗总是觉得困难一些。一方面是因为语言文字总是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社会习性等,外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流动所带有的那些民族特色对我们而言是阅读欣赏时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翻译的诗歌经过了译者的中介,语言的转换有时会削弱或改变原诗的艺术魅力,或者我们的体验感悟有时并不能与译者同步,从而产生阅读的障碍。但是诗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诗歌都离不开想像联想。所以在指导学生赏析济慈的这首《蝈蝈与蛐蛐》时,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想像诗中的画面和读了这首诗,你还能想像到哪些画面。这两个问题都在力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来感悟诗中的意蕴。事实证明:一旦学生的想像力被激发,就能发现诗歌的美,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大自然的美丽无穷无尽,往往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两首诗都在写大自然,却展现了大自然不同的魅力。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想到了诗歌创作。初中的学生可能在创作技巧上感悟不是很多,但如果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很不错。我先让学生拓展想像,然后仿写,却发现初中孩子的诗歌也很美。

资料链接

作者资料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集(三)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语文教案栏目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