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集(三)

编辑:

2014-12-23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自学活动方案设计:

读一读:

1.配乐(舒曼的《梦幻曲》)朗读课文。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带问题自读《夜》。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美景。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学生自学诗歌,然后交流学习成果:

(1)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在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蝈蝈与蛐蛐》重在表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而《夜》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造成了诗歌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在写景时,两首诗也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只是《蝈蝈与蛐蛐》是以静衬动,而《夜》是以动衬静。

写一写:

教师营造写作氛围:如果说叶赛宁是大地的歌手,你们也是大自然的歌手,用自己手中的笔把你的心灵感悟写出来。

1.用散文的笔法,描写诗中的美丽景色。

2.听小施特劳斯的《森林圆舞曲》,写出听曲时的感受。

画一画:

1.用手中的画笔,结合自己的想像,描绘出“夜”的美丽。可以描绘三幅画面:林边河水流,明月松间照,原野银辉耀。

2.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大自然,你心中最美的画是什么样的?用美图渲染出来,并配以抒情的文字说明。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