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

编辑:

2012-11-08

1、反映世界各国风俗习惯、礼节和忌讳方面的典型材料。

2、典型国家、地区和民族在音乐、文学、建筑、舞蹈等方面的相关图文材料。

七、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构思: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和知识图片、音乐、录像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精讲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

九、教学用题:

1.世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世界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表现是什么?

(1)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具体表现是什么?

(2)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具体表现是什么?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礼节和忌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具体表现是什么?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外国名曲欣赏:播放外国名曲片断,如四季歌(日本)、友谊天长地久(苏格兰)、铃儿响叮当(美国)、我的太阳(意大利)、红河谷(加拿大)、等等。

2、教师导入新课:

(1)听了这优美的异国乐曲,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呢?这些音乐蕴涵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为同处地球村的公民,在今天,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因此,当我们在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人,还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那么,在多样而丰富的世界文化大花园里,我们又了解哪些?知道多少呢?

(二)揭示目标,指导自学

1、揭示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多媒体投影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指导自学:

(1)、学习内容:学本P84—P88 “地球村中,我们友好交往中”的第一圈和第二圈内容。

(2)、学习时间:15分钟。

(3)、学习要求:

①初读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②、细读课文,独立完成教学用提

③、小组合作: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没有完成的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答案,如果仍不能解决的请做好记录。

④、在小组交流你所知道的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礼节和忌讳。

(三)巡视导学,培优扶差

1、学生按要求自觉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2、教师巡视,督查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优秀生,鼓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指导中差生学习,鼓励他们向优秀生学习,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也变得优秀起来。达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3、教师随机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4、教师信息反馈:

(1)、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及时了解班上学生存在哪些倾向性的疑难问题。

(2)、要求各学习小组长让本小组成员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工操作,将学习后的疑难问题汇报给老师,教师及时搜集、归纳、分类、整理,做好二次备课,为精讲做准备。

(3)、检测自学效果:教师汇集各学习小组长的问题后,让全班中差生说出部分疑难题目的答案,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进行评价、更正,为精讲做进一步准备。

(4)投影验证学生自学思考题答案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四)合作探究,精讲疑难

1、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学、建筑和舞蹈让我们体会到世界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多样性和丰富性)

2、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礼节和忌讳。(材料补充:投影)

①、外国传统节日你了解多少?

圣诞节:11月25日,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

复活节: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纪念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复活的日子,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狂欢节:2月中下旬,发源于德国,盛行于巴西。

奔牛节:7月6日至14日,西班牙的传统节日,此时,大街上人、牛共同追逐奔跑。

愚人节:4月1日,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这一天人们会送假礼品,或祝贺“圣诞快乐”或“新年快乐”。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情人节:2月14日,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全球性节日,相爱的男女在此节日之际互赠鲜花、糖果,和各种精美的礼物以此更增进彼此的感情。

万圣节:10月31日,又称“鬼节”,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是孩子喜欢的节日。

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感谢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以及父亲为家庭和社会所做的贡献。

②、风俗习惯:

在印度尼西亚,至少学会唱一首歌,在正式聚会结束时,人们会轮流单独唱歌;在沙特阿拉伯,尽管男人们在打招呼时会亲吻对方,但他们不会当众亲吻妇女;在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称赞,点头表示不同意;在日本不要把菜汤和饭拌在一起吃,因为这是喂猫的;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不能随便抚摸小孩子的头顶,坐着不要跷二郎腿;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出之前不能吃喝。在与外国朋友交往时若不注意当地国家的风俗习惯,会使人误认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

③、礼节和忌讳: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经常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和祝贺,以增进友谊。给外国友人馈赠礼品要考虑受礼人的民族特点。赠礼要适时,一般当面为好,既要说明寓意、特点与用途,又要说明它是你精心选择的,不要画蛇添足地说什么“小意思,实在拿不出手”等等,这种过谦的说法会大大减低礼品的分量。(与中国人的习俗不同),在西方国家接受礼物后应即刻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看,不论其价值大小都应对礼物表示赞赏。

在印度不能送牛制品,因牛在那里是神圣的东西;在日本不能随便送鲜花,因为鲜花只能在求婚、生病或死亡时用,荷花是祭奠用的,礼品包装要精心打理,不能为绿色,不要有狐狸的图案,因为这种动物狡猾、贪婪;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一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或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在阿拉伯国家,不要送古代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在厅堂高悬。

不同国家对礼品数字、颜色、图案等都有诸多忌讳,如日本、朝鲜对“4”视为预示厄运的数字,而对“3”、“5”、“7”、“9”等奇数和“108”等数颇为青睐,对“9”及“9”的倍数尤其偏爱。(但日本人不喜欢“9”)。许多西方人忌讳“13”和“星期五”,碰巧在同一天时,这一天就被西方人称为“黑色星期五”,不举行任何活动。日本人视绿色为不吉祥,忌讳狐狸和獾等图案。德国人忌讳白色、棕色或黑色的纸包装礼品。阿拉伯人忌讳动物图案,特别是猪的图案。英国人则忌讳孔雀图案,因为在英国孔雀象征不道德的女人。

④、不同国家人们的见面礼仪:

欧洲各国——————————拥抱亲吻

韩国、日本—————————深鞠躬

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双手合十

澳大利亚毛利人———————行碰鼻礼

中国————————————握手

3、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礼节和忌讳,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世界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多样性和丰富性)。

4、不同国家和地区信封的送达地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又进一步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多样性和丰富性)

5、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现实,我们要正视这一现实。因此,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平等、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共享和平,共谋发展。

(五)当堂训练,目标评估

1、教师出示训练题目,巡视、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批改已完成的部分学生作业。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互评作业或送交老师批阅。

3、附课堂作业:

(1)、请将下列文学作品和相应的国家或民族搭配起来:

A、《格林童话》 a、美国

B、《战争与和平》 b、英国

C、《呼啸山庄》 c、俄国(前苏联)

D、《堂吉诃德》 d、法国

E、《巴黎圣母院》 e、西班牙

F、《老人与海》 f、阿拉伯

G、《三个火枪手》 g、古希腊

H、《罗密欧与朱丽叶》 h、丹麦

I、《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i、德国

J、《茶花女》

K、《卖火柴的小女孩》

L、《汤姆叔叔的小屋》

M、《一千零一夜》

N、《伊索寓言》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投影:

音乐、文学

建筑、舞蹈

习俗、礼节

忌讳、思维方式

十一、补充正文: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表现:(1)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2)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表现出来。(3)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4)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也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十二、板书设计: 地球村中 ,我们友好交往

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节日文化的多样性

舞蹈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 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礼仪文化的多样性

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尊重权利,履行义务》

第一框 《我身边的权利和义务》教学设计

一、课标原文

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

2、能力:

通过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识:

知道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教学重难点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

四、教学用题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

2、学习、生活、工作中,如何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你打算如何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 P93有关王成刚同学一天的活动记录。

请大家分析:

1) 王成刚同学这一天享有了哪些权利?

2) 他履行了哪些义务?

3) 他这一天里有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

4) 他有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当?为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好?

5) 你是怎么看待“受教育”这个权利的?

6) 你还知道哪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

7) 有些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这说明了什 么?(一致性)

过渡:权利和义务在某些时候是合二为一的,对我们来说此种行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履行义务从而享有自己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合一性,说明了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接下来,请大家了解一个案例,看看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自11岁时由继母抚养直至成年结婚的李平刚,经继母非亲生母亲,自己不具有赡养义务为由,拒绝赡养因病瘫 痪的继母。2005年初,山东省五莲县人民法院判决李平刚每月给付继母修小兰生活费及必要医疗费用120元。

请大家思考:

(1)法院对李平刚的判决说明了什么?

(2)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权利分别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必须履行的义务又分别有哪些?

(3)为什么修小兰在的年老时,有受子女赡养的权利?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公民有些权利,是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的。)

(4)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通过公民为社会所尽的义务来确定的,二者相伴相生。)

(5)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学校、公共场所等)

(6)权利与义务 的对等性说明了什么道理?(在我国,在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人不会是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任何人也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

过渡:再请大家阅读 一个案例,进一步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课本P95案例二

思考:(1)法院为什么会做如上调解?

(2)这个案例里,能体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吗?为什么?(享有权利与他人履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制约的。我尊重、保障他人的权利,是 我对他人的义务;他人保障我的权利,是他人对我的义务;)

(3)揭 示了什么道理?(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些是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的。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用合法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害。)

(4)你认为王某应该怎么做才对?

师小结:权利与义务在我们每个 人的身边。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它们伴随着我们成长。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六、板书设计 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