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jixia
2015-04-16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威廉希尔app 为大家提供了初一下册文五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本课拟用1课时自读。
2、《〈鲁迅诗稿〉序》一文,要求在整体感知郭沫若对鲁迅诗歌创作和书法艺术的评价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全文,重点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咀嚼其精美的语言。
3、《我为何而生》一文,需要总体把握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从而理解这位大学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4、比较两文的结构形式,明确序文形式上灵活多变的特点。
◆自读程序
1、课前预习
①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②布置自读思考题:
A、鲁迅的诗歌和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B、郭沫若对鲁迅的诗歌和书法作何评价?
C、文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
D、在《我为何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一文中,罗素说他一生有哪几方面的追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E、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哪几种?本课两文各属于哪一种?试简答之。
2、课内导读
①导语 设计。
前文是郭沫若为《鲁迅诗稿》一书写的序言,也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目的是评价鲁迅诗歌、书法的价值,向人们展示鲁迅诗歌和书法的精髓与魅力,其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内涵丰赡,语言精简。后文是当代西方最知名、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伯特兰?罗素为其自传作的前言,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②检查预习情况,以疏通疑难字词。
③依次讨论回答自读思考题的前三小题。
④全班诵读《〈鲁迅诗稿〉序》,讨论其语言特点。
明确:本文用文言写成,句式参差而有对仗,语言平实却又出奇,音韵铿锵,抑扬起伏,用语简练含蓄,词句优美动听,读来令人余香满口。
⑤齐读《我为何而生》,讨论归纳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这些追求中哪一种是他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
明确: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而第三种追求才是作者最执著而又最痛苦的。
⑥你怎样看待罗素的这些观点?(教师可简介罗素的情况,以帮助学生思考)
⑦组织学生畅读各自的人生目标。(不求众口一词,提倡各抒己见,课内时间不允许,可安排作课外书面练习)
⑧比较两文结构。
明确: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两文均属总分式,只不过前者先分后总,后者先总后分。
◆自读点拨
1、关于《〈鲁迅诗稿〉序》
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大作家,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历来引人注目,受人景仰。然而其诗作及书法艺术,人们向来注意甚少,介绍、研究的就更寥寥。原因主要是鲁迅其他方面的成就遮盖了其诗歌和书法的光辉。《鲁迅诗稿》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现代文坛与学界的巨擘郭沫若欣然为此书作序,旨在推荐鲁迅这一鲜为人知的艺术成就。区区200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给人无尽的美感,非大手笔难臻此境。评其诗歌,紧扣其思想及创作总体特征,实事求是,恰中肯綮,并无溢美客套虚词;议其书法,既见其渊源,亦褒其独创,有的放矢,言简意赅。第三段总评鲁迅诗歌和书法,把鲁迅的为人和为文结合起来看,亦符合中国历来奉行“知人论世”的学术传统。隆重推荐该书,希望读者“好其人”“更好其诗,好其书”。序文生动而简练的语言亦让人爱不释手,真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2、关于《我为何而生》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罗素先后四次结婚,却三度不幸离异。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因犯对美军的诽谤罪被监禁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煽动民众反对政府,支持核裁军运动,在医院被软禁一星期。他是一个极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于1920年至1921年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受精神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标签:初一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