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编辑:

2016-10-11

5.阅读《木质的村庄》﹐思考老宅面临着哪几种命运?请根据全文分点概括。(3分)

6.请阅读《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根据上下文补全第⑭段杨澜的采访词。(3分)

【品读】

7.结合语境,赏析《木质的村庄》第④段的句子。(4分)

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8.《木质的村庄》第⑦段写到“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 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明明村庄被“填植”后更“丰美”,为什么又说“被抽空”?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阅读《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 )(4分)

A.第③段周庄的老宅主人不断涨价,是因为他知道了老宅的文化价值,从而有了保护它的意识。

B. 第⑨段冯骥才谈到出版社社长赞助落空一事,意在说明抢救文化遗产自筹资金的艰难。

C. 第⑪段写赵文瑄赞助一百万,因为冯骥才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的举动感动了他。

D. 第⑬段冯骥才说“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指像赵文瑄那样仗义疏财、对朋友慷慨相助的人。

E. 第⑮段冯骥才认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联读】

10.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准备邀请一些致力于“挽留记忆”的人士到学校做讲座,《木质的村庄》的詹姓老人和《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的冯骥才相比,你更愿意听到谁的讲座?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原因。(5分)

11. 《木质的村庄》第③段末尾写道:“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写到:“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请结合两文分析“文化保护”为什么举步维艰。(7分)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18题。

(一)中秋步月(5分)

南宋•翁卷

幽兴苦相引,水边行复行。

不知今夜月,曾动几人情。

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

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

[注释]:翁卷,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12.诗歌首联中“ ”、“ ”等短语(或词语),形象描写出诗人受月色吸引,流连月色的情状。(2分)

13.有人认为颈联“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的景物描写与作者中秋赏月的愉悦是矛盾的,你同意吗?说说理由。(3分)

(二)吴隐之传(16分)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①,有清操,虽儋石无储②,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③,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④,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⑤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选自《晋书》)

标签:语文试卷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