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haiyangcms
2013-08-03
一、问题的提出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是个小说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一单元共五篇课文,前三篇教读课都是经典名篇:《孔乙己》、《变色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完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复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这些文章的看法。一个学生的一席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这个学生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迂腐穷酸,确实可笑又可怜;契诃夫笔下的警官见风使舵,可笑又可憎;施耐庵笔下的鲁提辖,三拳打得很精彩。这些人物形象是鲜明,可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因为他们离我们太遥远了。什么封建科举制度啦,沙皇专制统制啦,逼上梁山啦,我们没兴趣。与其花那么多的时间让我们琢磨那么遥远的事情,倒不如让我们就身边的人事发表看法。
二、问题的思考
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不得不承认学生说的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教师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看来这样的结果,即使是名家名篇,学生也无动于衷。这种不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使学生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兴趣。
三、问题的探索
经过思考,我尝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个性化阅读教学”大体采用“整体感知——互动感悟——重点突出——训练语言”的操作步骤。我的这一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四、案例描述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说,也是新教材新收入的一篇文章。通过杜小康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表现少年经过孤独走上成熟的心理历程。是一篇难得的描写少儿生活的作品。但是,一篇好文章并不意味着就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我觉得必须面对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所面对的学生,都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说从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不具备孤独的情感体验。如果找不到共鸣的地方,还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激情澎湃,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为了实现我的教学意图,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读一读,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