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教案1

编辑:haiyangcms

2013-07-27

教学目标1.  训练寻找文章线索的基本技能,学习通过理清文章线索去把握全篇结构、探知行文思路的阅读方法。

2.  增强珍惜青春、珍爱人生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1.  抓住关键句和暗示象征意义的语言,找出本文内隐的线索。

2.  对草莓含义的正确理解,把握好“不变”与“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法、手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草莓这种颜色鲜艳的水果相信我们都曾吃过,你们在吃的时候会不会由这种鲜红色的又甜又多汁的果中想到些什么呢?可能都没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就能从一颗草莓中想到了很多,是什么呢?请大家看看课文。

二、授新。

(一)学生朗读课文,完成《练习册》P256页第三题的1、2小题。

1.《草莓》选自 《外国散文名篇选读》 ,作者 雅·伊瓦什凯维奇 是 波兰 著名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

2.《草莓》这篇散文运用 象征 手法,曲折、细腻地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微妙变化给予作者的 人生感悟 ,热情地讴歌了 青春 的美好,同时双流露出对韶华已逝的淡淡的 哀伤 。

(二)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层(第1段)描写9月乡间的景色及其给“我”的感受。

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的是9月仲秋时的景色,着力表现的却是景色给人的“夏意正浓”的感受。你看,天气依旧是那么“暖和”,枝柯间依旧“葱茏茂密”,“见不到一片黄叶”,槲树还是那样“生意盎然”,一切都像“5月来到乡下”时所见到的那样,“基本上都没有变”。所有这些都给人直接、明确的感受:万物如故,景色依旧。然而,就在着力表现这“不变”的同时,作者又不动声色地巧妙透露了“变”:天气的热是“反常”的;“秋收已顺利结束”。那浓艳秋色更明示已非盛夏。这“不变”中的“变”是在为下文作铺垫——透露“变”,是在为下文写对“变”的感受设伏笔;渲染“不变”,则是为了与下文对“变”的感受形成更大的反差,造成更强的艺术效果。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