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编辑:

2013-06-22

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评点】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着眼于全体人民大众,才能透过假象,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把握问题的本质。告诫国人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说明鲁迅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艰苦岁月里,对中国的前途始终抱着坚定乐观的态度。

问题探究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解答]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体验对话

师问:鲁迅的杂文,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产物,它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你能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谈谈自己感受吗?

甲生:文题有张力。我喜欢文章涵蕴丰富的标题。本文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呈现在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另外,采用问句的形式,悬而不论,也很巧妙。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显得太白,缺少张力;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甚至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的内容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实在是蕴涵丰富。

乙生:论证有法力。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夯定基础。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希望国联是“他信”亦非“自信”,求神拜佛则是“自欺”,由是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然后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也间接反驳了敌论点。

丙生:情感有热力。我喜欢文章中热情的赞颂,“冷峻”本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点,但在本文第7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对“中国的脊梁”作了热情的赞颂,充满了自豪感。他的笔下,既有广大劳动人民,也有历史上那些改革家、发明家;既有反抗封建统治的人物,也有抵御外侮的英雄;既赞美为民之疾苦而呼吁的人,也颂扬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指出“正史”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耀”。对敌人无情鞭笞,对人民赞颂讴歌,爱憎分明,极富感染力

[思维点拨]鲁迅的杂文是有深度的,很值得同学们去品味和赏读。以上三位同学分别从文章题目、论证过程、感情流露等方面鉴赏了鲁迅杂文的美点,谈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

习题指津

探讨与练习一:你也许从历史课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想一想,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再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又怎样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培养同学们把握驳论的能力。

【参考答案】第一问。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同学们从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在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同学们也许没有写过驳论文,但口头实践是不会少的。因此,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二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提出正面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三问。可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探讨与练习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思维展示】此题意在培养同学们揣摩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更多精彩推荐: 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 初三 > 语文 > 初三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